医平台知识手册

青蒿

核准日期:2007年04月13日 修订日期:2007年12月06日

收藏

药品名称:

青蒿药典

HERBA ARTEMISIAE ANNUAE药典

Qing Hao

三庚草;?;黑蒿;;方溃;草蒿;白染艮;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饮片>>清热药>>清虚热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夏秋季花将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苦、辛,寒。归肝、胆经。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故可用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本品苦寒,入肝走血,具有清退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用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本品苦寒清热,芳香而散,善解暑热,故可用治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时病论》)。
4.疟疾寒热
本品辛寒芳香,主入肝胆,截疟之功甚强,尤善除疟疾寒热,为治疗疟疾之良药。如《肘后备急方》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或随证配伍黄芩、滑石、青黛、通草等药。本品芳香透散,又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可与黄芩、滑石、半夏等药同用,治疗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虐,胸痞作呕之证,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功效: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用法用量:

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
2.《本草新编》:“退暑热。”
3.《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性成分及其他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谷甾醇等。倍半萜类有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等。黄酮类有3,4-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醇、猫眼草黄素、猫眼草酚等。香豆素类有香豆素、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内酯等。挥发性成分中以茨烯、β-茨烯、异蒿酮、左旋樟脑、β-丁香烯、β-菠烯为主,另含α菠烯、蒿酮、樟脑等。

药理作用:

本品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有显著抗疟作用,青蒿素及衍生物具有抗动物血吸虫的作用。青蒿素、青蒿醚、青蒿琥酯均能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以及降低血压。青蒿对多种细菌、病毒具有杀伤作用。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与金银花有协同作用,退热迅速而持久。蒿甲醚有辐射防护作用。青蒿素对实验性矽肺有明显疗效。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口服体内实验对小鼠肝癌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与5-氟尿嘧啶有协同抗癌作用。此外,青蒿的特殊毒性实验结果提示,青蒿素可能有遗传毒性,青蒿酯钠有明显的胚胎毒作用,妊娠早期给药,可致胚胎骨髓发育迟缓。

不良反应:

低毒性是青蒿的重要特点之一。青蒿浸膏片治疗疟疾,仅少数病例(3.4%)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青蒿素水混悬液肌注有轻度疼痛;青蒿素注射液偶可引起过敏反应,应予注意。

注释:

同属植物牡蒿A.japonica Thunb.在我国部分地区也作青蒿用,与黄花蒿某些功效相似,但无截疟作用,应予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