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准日期:2007年04月20日
去羟肌苷散
Didanosine Powder
Qu Qiang Ji Gan Sa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去羟肌苷,其化学名为2’,3’—二脱氧肌苷。
其结构式为
化药及生物制品 >> 抗微生物药 >> 抗病毒药 >> 逆转录酶抑制药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状粉末。
本品适用于成人或6个月以上感染HIV较严重的儿童,应与其它抗HIV药物联用。
(1) 167mg/袋、(2)250mg/袋
成人:体重≥60 kg, 一次250 mg,一日两次;体重<60 kg, 一次167 mg,一日两次。儿童:一次120 mg/m2,一日两次。
用法:去羟肌苷应该在空腹时服用,进餐前30分钟或进餐后2小时服用。
服用时注意:
1.小心打开袋口,倒入盛有120 ml左右水的杯子。不要加果汁或其他酸性饮料。
2. 搅拌至粉末全部溶解(大约需要2~3分钟)。
3. 立即喝下全部溶液。
约9%的用药患者在推荐剂量或低于推荐剂量时发生胰腺炎。约34%的治疗病人在正常推荐剂量或低于推荐剂量情况下出现外周神经痛,有神经痛或神经毒性药物治疗史的病人发生率较高,表现为麻刺感、灼烧感或疼痛、手脚麻木等。已报道有4名儿童因应用高于推荐剂量而出现视网膜失色素症。此外,约1/3用药者有头痛和腹泻;20%~25%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失眠、药疹、瘙痒等;10%~20%病人可呈现忧郁、疼痛、便秘、口炎、味觉障碍、肌痛、关节炎、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已经在单独或联合用药的患者中出现致命的胰腺炎,应注意免疫抑制的程度。有胰腺炎征兆的患者需暂时终止用药,已确诊胰腺炎者须立即停药。用去羟肌苷/司他夫定治疗的患者也许会增加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因延长生命所需,使用有胰腺毒性的药物时,需停止去羟肌苷治疗。患者有患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时,使用去羟肌苷须密切注意且明确无危险才可用药。患有严重的HIV感染者有增加胰腺炎的危险须密切随访。如果不调整剂量,肾损伤患者有增大胰腺炎的危险。发生胰腺炎的几率与剂量相关。在小儿用药研究中,胰腺炎发生几率为3%(初始剂量)和13%(较高剂量)。有胰腺炎体征或已确证胰腺炎的患者须终止去羟肌苷治疗。
2.单独或联用核苷类似物已有乳酸性酸中毒/脂肪变性肝肿大报道,甚至是致命的,包括去羟肌苷及其它抗病毒药。这些情况在女性患者中同样常见。肥胖和长期的核苷类治疗也许是危险因素。对于已知有肝病危险的患者,服用去羟肌苷须特别注意;但没有肝病危险的患者,也有此严重并发症的报道。用去羟肌苷治疗时,在临床或实验室研究中证明有乳酸中毒征兆或者发现肝脏毒性(肝肿大、脂肪变性,即使未发现转氨酶升高)。
3. 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炎:在小儿与成人患者中均有报道。接受去羟肌苷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检查视网膜。
4.警惕外周神经痛:外周神经痛表现为手或脚麻木、麻刺感或疼痛,在接受去羟肌苷疗法的患者中已有报导。外周神经痛在下述患者中较常见:晚期艾滋病患者、曾有神经病史者或曾服用过神经毒性药物者(包括司他夫定等,见不良反应)。
5.去羟肌苷应空腹、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服用。
6. 避免饮用酒精类饮料。
7. 患者需知:去羟肌苷不能治愈艾滋病,患者可能继续出现艾滋病并发症包括机会性感染,因此,患者仍需在医生监护下治疗。治疗期间,并不能减少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及血液污染传播。长期使用去羟肌苷对人体影响目前仍然未知。
妊娠“类别B”。繁殖研究分别以12和14.2倍人的剂量(血浆水平)在大鼠和兔子上试验,证明本品对生育能力及胎儿无不良作用。对大鼠的研究表明去羟肌苷和/或其代谢物可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孕妇尚未有可靠的研究。动物生殖研究并不能完全预测人的反应,故怀孕妇女只有在及其必要时才可使用。
哺乳期妇女:建议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不要哺乳,使也许还未被感染的孩子避开艾滋病病毒的传染。大鼠研究表明,去羟肌苷及其代谢物会分泌在乳汁。是否会分泌在人的乳汁中未知。
对0.7-18.9岁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大于0.7岁的患儿与成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去羟肌苷血浆浓度与在80~180 mg/m2范围的口服剂量成比例增加。3个月以上的患儿对去羟肌苷耐受良好,改进神经心理功能、免疫功能、p24抗原水平及增加体重。主要副作用与成人相同,在300mg/m2/天治疗时,有7%患儿出现视网膜失色素症。
药代动力学研究未在大于65岁患者中进行。目前尚无关于老年患者年龄与药效的关系的研究报导,但大部分老年患者肾功能有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0.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证明以下药物与去羟肌苷没有显著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影响:氨苯砜、洛哌丁胺、甲氧氯普胺、奈韦拉平、雷尼替丁、利福布汀、利托那韦、司他夫定(见注意事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甲氧苄啶及齐多夫定。其中氨苯砜、奈韦拉平、利福布汀、利托那韦、司他夫定、及齐多夫定的研究是多次用药研究。而洛哌丁胺、甲氧氯普胺、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及甲氧苄啶是用单剂量给药研究的,故对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未知。
吸收后会影响胃液中酸度的药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等),至少须在服用去羟肌苷前2小时服用。
更昔洛韦:去羟肌苷提前2小时或一起服用,去羟肌苷的稳态AUC提高了111±114%。当去羟肌苷提前2小时服用,更昔洛韦的稳态AUC减少了21±17%;但同时服用没有显著变化。
喹诺酮类抗生素:去羟肌苷应在服环丙沙星前6小时或后2小时服用,如同时服用去羟肌苷,最佳间隔时间见喹诺酮说明书。
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用,可使地拉夫定AUC减少20%、茚地那韦84%。为避开此相互作用,地拉夫定或茚地那韦应在服用去羟肌苷之前1小时服用。奈非那韦应在去羟肌苷服用后1小时内服用,此时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变化。
目前尚无去羟肌苷过量服用的解毒药。曾报道患者初始服用10倍的推荐剂量,毒性包括:胰腺炎、周围神经痛、腹泻、高尿酸血症及肝功能损害。虽然血透可清除部分去羟肌苷,但腹膜透析并不能清除去羟肌苷。
微生物学
作用机制:去羟肌苷是天然核苷—去氧腺苷3'-羟基被氢取代的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在细胞内,去羟肌苷通过细胞酶转化成有抗病毒活性的代谢物5'-三磷酸双脱氧腺苷(ddATP)。ddATP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通过与天然底物—5'-三磷酸脱氧腺苷(dATP)竞争和整合进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的延伸。
在体外对HIV敏感性:去羟肌苷在体外抗HIV-1活性用被HIV-1感染的淋巴细胞系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来评价。IC50分别为2.5~10μM和0.01~0.1μM(1μM = 0.24μg/mL)。抗HIV-1活性在体外与人体内二者之间的关系未建立。
耐药性:对去羟肌苷产生耐药性的HIV-1菌株已在体外与病人身上分离得到。从用去羟肌苷治疗病人分离株的遗传分析表明逆转录酶基因变化最终导致K65R, L74V和M184V位置氨基酸变化。L74V变化在临床分离株中最频繁地被观察到。从60个患者中HIV-1的分离株表型分析(一些先前曾用AZT治疗),这些患者接受了6~24个月的去羟肌苷单独治疗,其中10个患者分离株显示比体外基线分离株敏感性低10倍。临床分离株显示对去羟肌苷的敏感性降低是由于去羟肌苷引起1处或多处突变。遗传型和显型突变在临床评价上的关联未建立。
交叉耐药性:从39名病人中的2个身上分离出的HIV,此2人用AZT/去羟肌苷超过2年,这2个分离株在体外对以下药物产生耐药性: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他夫定、拉米夫定。这些分离株在逆转录酶基因上产生5处突变(A62V,V751,F77L,F116Y,Q151M)。这些交叉耐药性并未与临床研究相对应。
毒理作用 有限的剂量对骨骼肌毒性的证据已经在小鼠和大鼠(但狗未)中被观测到,这些小鼠大约给予1.2-12倍的人有效剂量,用药超过90天。这与去羟肌苷导致人肌病的潜在性的关系仍未清楚。不过,服用去羟肌苷或其它核苷类似物会导致肌病。动物研究中,未发现本品同肿瘤的发生或诱变性有任何关系,也未显示发生畸形的潜在可能性.
去羟肌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概括在表1中。去羟肌苷口服吸收迅速,通常在0.25~1.50小时观察到血浆峰浓度。在50-400mg范围内,血药浓度随剂量成比例变化。稳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单剂量给药无显著性差异。体外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5%)。根据在体外和动物中研究数据,推测去羟肌苷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与嘌呤相同。
食物对去羟肌苷吸收的影响:服药同时进餐比进餐后2小时服药的峰浓度(C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低55%。在进餐前半小时服药对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影响。
遮光,密封保存
药用复合膜袋密封包装
暂定二年
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