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豆蔻

核准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修订日期:2007年05月05日

收藏

药品名称:

豆蔻药典

FRUCTUS AMOMI ROTUNDUS药典

Dou Kou

壳蔻;多骨;白蔻;白豆蔻;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饮片>>芳香化湿药

古籍出处:

《名医别录》

基原: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瓜哇白豆蔻A.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 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太平圣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2.呕吐
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鉴别用药:

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在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桉叶素,α-樟脑、?草烯及其环氧化物。

药理作用:

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