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准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修订日期:2007年05月05日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Qing Shu Yi Qi Tang
甘草 竹叶 知母 西洋参 西瓜皮 石斛 麦冬 粳米 黄连 荷梗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原书未著用量)
水煎服。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4.5g)升麻一钱(3g)人参去芦泽泻 炒曲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各2g)麦门冬去心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各2g)青皮去白,二分半(1.5g)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2g)葛根二分(1.5g)五味子九枚(2g)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侧重健脾燥湿之功,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
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夹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可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本方可用于小儿夏季热属气津不足者。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