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准日期:2006年10月04日
黄连药典
RHIZOMA COPTIDIS药典
Huang Lian
《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可称为“味连”、“雅连”、“云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
黄连:拣去杂质,洗净泥砂,润透,切片,阴干。
炒黄连:将黄连片以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姜黄连:用鲜生姜打汁,加适量之开水,均匀地喷入黄连片内,待吸收后,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连片100斤用生姜12斤8两)
萸黄连:先取吴茱萸加清水适量煎透,去渣,再将黄连片拌入汤内,至汤液吸尽,文火微炒,待略干,取出晾干。(每黄连片100斤用吴茱萸6斤4两) 酒黄连: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连片100斤用黄酒12斤8两)
《雷公炮炙论》: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
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
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江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
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江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
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置通风干燥处。
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方出《温热经纬》,名见《中医妇科学》),或配黄芩、干姜、半夏用,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石膏用,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仙拈集》);若配吴茱萸,可治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若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用,可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如连理汤(《症因脉治》)。
2.湿热泻痢
本品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兵部手集方》);若配葛根、黄芩等药用,可治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乌梅,可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若配黄芩、黄柏、栀子,可治三焦热盛,高热烦躁,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配石膏、知母、玄参、牡丹皮等药用,可治高热神昏,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若配黄芩、白芍、阿胶等药用,可治热盛伤阴,心烦不寐,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若配肉桂,可治心火亢旺,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如交泰丸(《韩氏医通》);若配大黄、黄芩,可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如泻心汤(《金匮要略》)。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配淡竹叶,可治目赤肿痛,赤脉胬肉,如黄连汤(《普济方》);若配生地黄、升麻、牡丹皮等药用,可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如清胃散(《兰室秘藏》)。
5.消渴
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普济方》);或配黄柏用,以增强泻火之力,如黄柏丸(《圣济总录》);若配生地黄,可用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眉红肿。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煎服,2~5g。外用适量。
本品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其功用各有区别。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亦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1.《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2.《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3.《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
黄连含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峨嵋野连中分离出小檗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以及两种非酚性生物碱,两种酚性生物碱。
本品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除宋内氏以外的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肺炎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差;所含小檗碱小剂量时能兴奋心脏,增强其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时抑制心脏,减弱其收缩;小檗碱可减少蟾蜍心率,对兔、豚鼠、大鼠离体心房有兴奋作用并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利胆、抑制胃液分泌、抗腹泻等作用,小剂量对小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有加强作用,大剂量则对抑制过程有加强作用,有抗急性炎症、抗癌、抑制组织代谢等作用;小檗碱和四氢小檗碱能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黄连及其提取成分有抗溃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