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好,我血压100/160

会员91810976 38岁 已回复
医生您好,我血压100/160请问要吃哪种药好一些?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尹风仓 医师 山东冠县烟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 4265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考虑高血压病,如果没有任何症状的话,可以先通过饮食调节看看,比如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活动,按时作息等,同时监测血压情况,必要时口服降压零号等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有用0
关注
侯广华 医师 延津县丰庄镇卫生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5194
指导意见:根据你的描述,高血压降压药物的效果每个人都会有差异的,建议你应用长效的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情况再选择合适的药物
有用0
关注
王焕锋 医师 沂源县胜利山社区卫生服务站 内科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难治性溃疡,慢性糜烂...
已帮助用户: 1328
指导意见:你好,像你所描述的这种情况,考虑高血压诊断明确,平时要注意低盐饮食,按时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不好建议加服药物,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个体脏器的情况,建议你去正规医院心内科完善相关检查选择适宜的药物。
有用0
关注
孔祥锋 医师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卫生所 内科
擅长:II型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 21805
指导意见:你好,你需要注意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运动,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以联合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如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颉沙坦片。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血压160/100mmHg不正常。
血压达到160/100mmHg是一种明显的异常,如果病人在不同时间的静息状态下测血压,两次以上均可确诊为2级高血压。这类病人可以通过降低食盐摄入、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晚上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同时要有规律的服用降血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福辛普利、氨氯地平等,患者并且还需要规律的口服降压药物,避免擅自停药。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160/100mmHg通常严重,建议患者积极控制,具体分析如下:
血压160/100mmHg属于2级高血压,长期的血压控制不好,会对心、肾、眼底、脑、血管等靶器官造成损伤,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如果血压突然上升,可以口服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片等,这两种药物都是短期的降压药,10分钟后就会见效,并将血压稳定。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低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药物提升血压,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是贫血、某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都会导致血压低。平时多吃肉、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多喝汤,如鸡汤、海鲜汤、瘦肉汤、鱼汤、猪蹄黄豆汤、红糖大枣汤等。如果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可以使用补血颗粒、参麦注射液、生脉饮等。同时注意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血压100/70mmHg不危险。具体分析如下:
成人正常范围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血压100/70mmHg不危险是不危险的,无需过度担心。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是高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是低血压,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且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当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从而帮助了解身体情况。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130/100mmHg通常不正常,具体分析如下:
血压130/100mmHg属于不正常的情况。高血压指的是成人血压,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患者要多做运动、不要熬夜,不要情绪波动,要积极乐观,要吃低盐、低脂的食物,如果心跳比较快,可以服用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如果单纯的舒张压偏高,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恢复到正常。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或依那普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血压150/100不正常。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动脉血管壁的压力。通常人体正常血压数值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因此血压150/100不正常。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遵医嘱服用相关降压药进行调理治疗。日常应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