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化验单

会员7275666 37 已回复
全部症状:
心脏免搏心搏出量SV----51.019
每分心输出量CO------3.7557
心搏指数SZ32.598
心肌血液需要量579.75
血液状态3.3280
全血黏度5.7796
还原全血粘度5.4296
血管状况血管弹性扩张系数-0.072
总固阻1897.9
标准固阻1978.8
左室喷血阻抗406.35
肺动脉槭压PAWP7.6494
还有血糖血脂胆固醇基本正常,最近我心脏部位有点疼是否患有心脏病

发病时间及原因:

治疗情况: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黄清 湖南省中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骨科、胃肠道疾病
已帮助用户: 46620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检查结果,说明是存在血液粘滞度升高,建议最好饮食上清淡一点
意见建议:
有用0
相关问答

乙肝两对半和乙肝五项定量的检测是通过化验单来判断的。
乙肝两对半的检测显示,表面抗原为阳性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表面抗原为阴性则不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还要结合具体的检查项目,根据不同的检查结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呈阳性,一般是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才会出现。
建议患者咨询医生,了解检查结果。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一般临床中,孕妇贫血多由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
通常血常规化验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白细胞总数等都能够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及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等,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平均值。白细胞计数等都会作为判定患者是否贫血的依据。红细胞蛋白平均浓度等,根据这些指标,可判断患者是否贫血,及贫血种类。严重时应及时就诊,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状况给予对症治疗。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血液化验单是需要看血红蛋白浓度的,如果患者的在血常规检查单上出现异常降低,而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量和浓度均明显降低,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所致,注意的是验血单有很多种情况,需要结合疾病的具体分析,没有化验单是没办法确定的。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乙肝DNA检测的时候,要根据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来判断。所以,正常情况下,只要病毒含量在100IU/ml以上,就能被发现。
对于高灵敏的乙肝DNA,一般在20IU/ml以下是无法检出的。乙型肝炎DNA的浓度,反映的是乙肝病毒的繁殖能力和感染力。如果DNA含量过高,那么感染力就会变得更大,而如果DNA含量太少,那么其感染率就会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抗乙肝病毒的药物,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进行治疗。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乙肝化验单通常看两对半检查的结果。
乙肝两对半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需要做两对半的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首先要看的是第一项表面抗原,如果表面呈阳性,那就是乙肝病毒感染者,要明确具体类型,比如135阳性即大三阳,145阳性即小三阳。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甲肝化验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看。
甲肝抗体igg和甲肝抗体igm都是检测甲肝抗体igg和甲肝抗体igm阴性,说明以前感染了甲肝病毒,甲肝抗体igg阳性,甲肝抗体igm阴性,说明以前感染了甲肝病毒,目前没有甲肝病毒,甲肝抗体也不会再感染甲肝病毒。igg阴性,甲肝抗体igm阳性,说明是甲肝病毒感染,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说明有传染性。甲肝抗体igg和甲肝抗体igm均呈阳性,说明甲肝已经进入了恢复期。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