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高血压感冒了,可以吃新康

会员93547145 53岁 已回复
请问有高血压感冒了,可以吃新康泰克美扑伪麻片吗?
补充提问:
症状:肢体麻木 家族史:冠心病
医生回答 共6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飞宇 医师 昆华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61287
可以的!可以吃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得高宁治疗的,多锻炼和限制钠盐摄入,饮食低盐低脂,
有用0
关注
袁伟娜 医师 梁村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喘息样支气管...
已帮助用户: 933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您的描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目前主要是感冒症状,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辅助抗感冒的药物,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由于新康泰克美扑伪麻片里有可能有伪麻黄碱,因此,不适宜高血压患者服用。
有用0
关注
刘如顺 医师 夏津县白马湖镇卫生院 内科 一级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
已帮助用户: 29704
指导意见:你好,高血压感冒可以口服新康泰克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时测量血压,防止因感冒引起的血压升高,治疗期间需多喝水,清淡饮食,注意保暖,祝健康,请对我的回答给予评价,谢谢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富含酸质、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等营养物质,高血压头晕失眠,夜难入睡者,可取陈年炖梅3枚,(即乌梅和水微火加温炖制而成)、加适量开水炖服
意见建议:有降压,安眠,清热生津作用,所以说多吃鲜梅的话会让你的高血压症状得到比较大的缓解。
有用0
关注
佟杰 主管护师 抚顺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医院 内科
擅长:急性上呼道感染,感冒,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已帮助用户: 481
指导意见:不建议您服这个药!如果只是普通的感冒!建议您多喝水!注意休息!观察!先不用药!感冒一般在一周左右会好的
有用0
关注
杨双宇 护士 北京中山医院 内科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疾病,胃息肉,...
已帮助用户: 5866
指导意见:高血压或心脏病的患者禁用,可以服用康必得,多喝水,饮食宜清淡
有用0
相关问答

感冒一般不会加重高血压。因为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导致的,不会对血压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感冒期间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变得比较差,如果休息不好,也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血压升高,但是随着病情的好转,这种想象也会消失。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血压的监测,尽量避免在紧张的环境中工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或者熬夜,因为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或者加重高血压症状。

何洁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高血压病人在感冒后的处理方法是以下两种:
1、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血压是否稳定,如果血压比较稳定,可以服用抗感冒类药物、抗病毒药物、解热止痛药等,这些药物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2、高血压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发生感冒引起的心力衰竭,因此要控制感染,可以服用抗病毒类的抗感冒药,也可以服用一些抗生素,如果是口服的,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来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感冒应该是会引起高血压的。一般都属于暂时性的,体温正常后血压也会跟着逐渐恢复正常。还要注意定期复查人的血压。不排除有家族遗传性高血压的可能。要注意饮食因素低脂低盐清淡饮食。

何洁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高血压与感冒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感冒分布是散发性的,不会引起流行性的感冒,普通的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的干痒或者灼热感,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以及全身的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五到七天可以恢复。

何洁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老人有高血压病,合并了感冒,建议老人多饮水,多休息,如果出现咳嗽不适以及睡眠不好的情况,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血压的情况调整降压药物的应用,治疗感冒的药物和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并不冲突,可以应用。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与感冒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感冒会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与遗传、精神和环境、年龄、生活习惯、药物等因素有关。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这是由多基因遗传造成的,还有一定数量的高血压患者都有遗传背景,同时长期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噪声、不良的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导致高血压。但该病与感冒并无明显的关系,患者通常不用过于担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