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毛巾敷头是用温热水还是冷...

会员124792249 4 已回复
宝宝发烧毛巾敷头是用温热水还是冷水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杨丽丽 副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医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十二...
已帮助用户: 1
你好,宝宝发烧物理降温是不能用冷水的,需要用温水,冷水会让毛孔收缩,反而会造成体温升高的,除非孩子特别高热的情况,需要在头部放冰袋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孩子发烧了,可以用热毛巾或者冷毛巾来治疗,要看孩子的体温。如果孩子体温过低,可以通过多喝水或者其他的物理方法来进行降温;当孩子发烧,额头发烫时,可以用冷毛巾或热水浴来敷额头,但要注意孩子的手脚冰凉、畏寒、寒战、畏冷,此时要密切观察,此时孩子的体温会迅速升高,要及时监测体温的变化。
儿童畏寒,如果继续用冷毛巾敷,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此时冷敷会导致惊厥的发生,应尽快应用退热的药物。如果孩子手脚冰凉,可以进行热敷,但要注意的是,以前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要尽快用退烧药,家长们都会担心吃了退烧药后,会不会去医院检查,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高热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发烧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身体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宝宝发烧一般是用冷毛巾敷。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从而使人的体温升高。发烧时一般使用冷毛巾,冷毛巾可以降低头部温度预防惊厥。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发烧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冰敷还是冷敷。
发热温度较高的时候,可以采用冷毛巾敷的方法来进行散热,如用30℃左右的冷水对毛巾进行浸泡,然后放于前额,每3-5分钟进行更换。此外,也可以用冰袋置于发热患者的头颈部位,让身体的体温慢慢降下来,等到情况好转时,可以用热毛巾来擦洗身子,帮助身体散热。精神较好时可以洗澡,但不要用过热的水,否则会造成身体的血管过度扩张,导致耗氧量增加,容易导致患者缺血、缺氧。
建议去呼吸内科做温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来确定温度的高低,再决定使用哪种毛巾。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暖,开窗通风,避免感染病菌。

迟翔宇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肺癌及肺间质病变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宝宝发热还是应该使用热毛巾。当宝宝发热的时候,应该用热毛巾擦身体,因为当孩子用热毛巾擦身体时,会帮助孩子的血液循环顺畅,使孩子的皮肤变红,这样散热效果会更好。此外,热毛巾中的水分也会蒸发,这会带走儿童身上过多的热量,热毛巾不会明显刺激儿童皮肤,也不会引起皮肤收缩,甚至鸡皮疙瘩,使用冷毛巾往往会刺激儿童的皮肤,这将导致儿童的皮肤发冷出现打寒战的现象,这个时候儿童往往散热是不当的。除了使用毛巾,还有很多办法可以辅助降温,例如用酒精擦浴的方法,要注意当宝宝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使用物理降温的同时最好也口服退热药。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发烧时采用热毛巾敷,因为使用热毛巾能够使毛孔扩张。毛孔的扩张有助于热量的消散,从而有利于体温下降,达到退烧的目的。除了采用热毛巾敷降温外,还应该及时的补水。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宝宝发烧,体内的热量是非常高的,这个时候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用冷毛巾冷敷在宝宝的额头处,用热毛巾可以敷在宝宝的这些部位,比如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窝等这些大的血管经过的皮肤的表面。通过传导以及液体蒸发,带走宝宝体内的热量,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而宝宝发烧常见于体内有病原体的入侵,可以检测血常规以及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进行对症和病因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注重于观察孩子感觉舒适与否,活动及精神状态,孩子发烧期间禁用酒精海绵擦拭进行降温。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