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甲状腺激素高,心跳快心激手脚麻无力

会员98614977 26岁 已回复
促甲状腺激素高,心跳快心激手脚麻无力促甲状腺激素高,心跳快心激手脚麻无力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曲玉华 护师 淄博市中心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感冒,肺炎,肺结核,呼吸衰竭,过敏性哮喘,肺部感染...
已帮助用户: 4188
指导意见:你好,甲亢能够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凸眼、心率过快、心衰等,但现在甲亢是可以治愈的,建议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如丙基硫氧嘧啶等,如果长期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情多次复发,或药物副作用较大难以克服者可以应用碘131放射治疗,大多患者可以治愈。建议积极治疗甲亢,及时复查甲功五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你可以对我的回答做出评价。
有用0
张传科 主治医师 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肛肠类,肝胆外科,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39095
你好,建议你最好口服优甲乐治疗,还有需要查个颈椎片子看看啊
有用0
关注
李冬先 医师 阳谷县第一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绞痛
已帮助用户: 532
指导意见:建议查心电图,看促甲状腺激素高到什么程度,如果过高要药物治疗
有用0
关注
李春香 医师 阜城县崔庙卫生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5820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的情况有可能是甲减。可以口服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治疗。同时配合口服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治疗。平时规律口服甲状腺激素,定期监测甲功,根据甲功的情况适时调整甲状腺激素的用量,避免药物用量过大引起继发性甲亢,一般1-2个月复查一次。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患者可能会患上甲状腺功能减退。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促甲状腺激素数值通常在0.3-4.5mU/L为正常范围,而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患者一般会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因此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地患者可能会患上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患者存在乏力、便秘、易疲劳、怕冷、少汗、体重增加等症状,一般需要治疗,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来治疗。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如果出现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以在内分泌科进行治疗,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到神经外科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比如垂体方面的手术。
如果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说明有中枢性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亚临床甲减等疾病的发生。中枢性甲亢的病人通常要到甲状腺外科做进一步的手术,P3、P4、PSH均高于正常范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减的病人要到内分泌科进行检查。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被认为是甲减的结果。如果是明显增高,就应该做进一步检查。如果仅仅是稍微上升一点,大多是由于情绪、饮食及其状况引起,这时不需要特殊处理。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症状后才被诊断为甲亢,这类病人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诊治时间。若比正常值高许多的时候,则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检查,与医生合作积极救治。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是生理情况或者是病理情况导致的。
1、生理状况: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需要的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也会逐渐升高,但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特殊干预。
2、病理情况:甲减是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低代谢综合症,如怕冷、乏力、嗜睡、食欲不佳等,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不同年龄段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存在差异,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是以下情况: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是甲状腺本身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所引起,属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的疾病导致了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升高。
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处理。注意不要盲目用药,应遵医嘱用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身体恢复。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促甲状腺激素高会影响怀孕。
促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内分泌激素,由腺垂体的前叶分泌,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调节甲状腺组织分泌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情绪异常、饮食不规律等原因造成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影响到机体内其他激素水平的平衡,孕激素,雌激素也会降低,从而影响怀孕。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