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可引起耳朵疼痛、发热,牵拉耳廓时可使疼痛加重。检查时可见外耳道处可见充血肿胀、疖肿成熟时可有脓点,因此有外耳道疖肿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如不治疗不会自愈。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
发生外耳道炎时,需要根据感染类型,选择不同的滴耳液治疗。要将外耳道的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具体类型。对于细菌感染成的,可以选择抗生素类的滴耳液,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时,应该适当的服用抗生素。对于耳部疼痛剧烈的,需要使用止痛药物,酌情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控制感染和减轻肿胀。如果是真菌感染导致的,应该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氟康唑滴耳液。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可应用鼻腔收缩剂,黏液促排剂,抗生素,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饮食方面均衡机体营养,及时补充机体所需。
通常情况下,肚子很痛很痛可能是肠炎引起的肠胃痉挛。
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腹部疼痛,包括消化道阻塞、胃穿孔、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要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来进行综合考虑。如果脐周出现刀割样的疼痛,并且快速蔓延到整个腹部,可能是胃穿孔,同时还伴有腹泻的阵发性腹痛,一般都是因为胃肠炎,消化道痉挛引起的。阑尾炎患者的右下腹部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而胆管梗阻会出现右上腹部的疼痛,而消化道梗阻会伴有呕吐,大便排泄也会消失。如果是胰腺炎,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腹胀等症状。
外耳道炎多由挖耳、中耳炎时黏液或脓液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可表现为外耳道局部的疼痛、压痛,可以表现为黏液、脓性分泌物。治疗上可口服抗炎、抗过敏药物治疗,局部可用抗生素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