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什么科室?

会员105444727 3月 已回复
我想知道挂什么科室?马上来看,我这边不知到怎么办了,他们说要抽积液!当前压迫肺部了
医生回答 共5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郑振秋 山东烟台中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1739
指导意见:您好,挂心胸内科,只要积液不再增加,慢慢吸收就行。本身在胸腔也有少量的液体,起到润滑的作用的,这些液体一般超声的不能探及的。如果是细菌性的,那么需抗感染治疗。
有用0
关注
李风芹 主管护师 蒋官屯中心卫生院 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疝气,阑尾炎
已帮助用户: 9985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胸腔积液,最好是去正规医院的心胸外科或者是呼吸外科检查一下,然后再对症治疗,祝早日康复!
有用0
王明正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胸科医院 外科 三级
擅长:擅长结核性胸膜炎、慢性结核性脓胸,包裹性脓胸、胸腔...
已帮助用户: 2626
胸腔积液就是常说的胸膜炎,一般归口于胸外科,建议到胸外科就诊。
有用0
关注
张超 医师 武汉江诚医院 外科 二级
擅长:尿路感染,滴虫性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泌尿系感染,...
已帮助用户: 32683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考虑可能是积液,目前如果压迫肺部会导致呼吸困难,建议需要尽快抽出液体。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我,方便的话,麻烦你对我的服务做个评价,谢谢!
有用0
关注
吴华军 护师 景县温城中心卫生院 外科
擅长:早泄,前列腺炎,包皮过长,遗精,精索静脉曲张,性功...
已帮助用户: 12822
指导意见:根据你的你的描述胸腔积水。建议你可以去医院的心胸外科治疗,同时配合消炎药物治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心室肥厚的症状是乏力、头晕、眼花、气喘、呼吸困难等。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心室肥厚是由于血压持高不下,加重心脏负荷以及其它血液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代偿性左心室肥厚,临床上,心室肥厚患者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眼花、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心室肥厚的患者来说,如果不积极治疗的话,可能会导致心功能衰竭。
患者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首先,病人可以使用一些抗心律不齐的药物,对于有可能导致死亡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都要进行静脉注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可以口服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规律的生活,要有足够的睡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吵吵闹闹,要有温和的室内灯光。可以多做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好的情绪,多参与户外活动,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引发室性早博的原因可能是患有心脏疾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早搏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的提早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失重感、乏力等症状。室性早博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引起的,尤其是在心梗的急性期,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引发室性早博的原因可能是患有心脏疾病。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怀孕后尽量不要接触有害的化学剂或是污染的环境,多喝水多吃点水果蔬菜,定期产检,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如果患者是接触的有害化学剂会有一定影响。长期接触可能会有影响的。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如果出现室性早搏的问题,认为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它主要是由高血压、冠心病和其他问题引起的。此外,如果长时间工作过度,心律不齐的问题也会加剧。可以考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焦虑。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的实验室辅助检查以心电图为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心电图呈持续性明显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小于50次分,以窦性之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和房颤为特征、心室率慢和房室交界区性异搏心律。
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等,显示PR间期可正常或延长,延长间期可达55毫秒,房颤以P波消失为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和振幅都不相同F波的存在,频率为350至600次分。室性早搏呈早发QRS波形和宽大畸形,在0.12秒以上,ST段和T波的方向和qrs波形正好相反,代偿间期彻底,心室颤动波形,振幅和频率很不规律,不能辨认QRS波群、ST段和T波。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