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泌乳素

会员107939783 27岁 已回复
垂体催乳素值643.80mIU/L,吃药(甲磺酸溴隐亭片)二十天后检查,垂体泌乳素上升到962.90mIU/L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黄茶如 主治医师 临川区崇岗镇卫生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肺炎,肺炎球菌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喘息样支气...
已帮助用户: 38681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可能患有内分泌失调,正在服药进行治疗,垂体泌乳素上升没有关系,具体把病情上传过来看看
有用0
王新霞 副主任医师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二级
擅长:妇产科常见疾病治疗。产后大出血,产前检查,流产,宫...
已帮助用户: 14854
你好,你首先应该去医院查清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垂体泌乳素升高。
有用0
宋桂英 主治医师 沂源县南麻卫生院 内科
擅长:急性上呼道感染,感冒,慢性咳嗽,肺炎,支气管扩张,...
已帮助用户: 63177
指导意见:你好,你的垂体泌乳素相对来说还是非常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一个脑部垂体检查,根据检查的情况来做出明确的判断,对症治疗,你最好还是尽快去医院做检查,来做出治疗方案,麻烦你对回复作出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垂体泌乳素又称催乳素,具有促进乳腺发育、刺激和维持乳汁分泌、刺激卵泡促黄体生成素受体的作用。垂体泌乳素高可能与生理或病理因素有关。如果是生理原因,一般不需要治疗,就能自行恢复。如果是病理原因,可以根据垂体泌乳素高的原因进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对因治疗:垂体泌乳素瘤是引起垂体泌乳素瘤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控制垂体泌乳素高的主要原因。左甲状腺素钠片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垂体泌乳素高的原因。另外,如果药物刺激导致垂体泌乳素升高,停药后垂体泌乳素就会恢复正常。
2、对症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培高利特、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垂体泌乳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使垂体泌乳素恢复正常。但是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垂体泌乳素155不严重。
垂体泌乳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激酶,有促进并保持乳腺泌乳的功能,垂体泌乳素155属正常值。在临床中可以检测出它,但是需要对患者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其分泌量。垂体泌乳素如超过正常值,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做一个脑ct检查,排除脑垂体瘤存在。
此外,患者平时注意休息,吃得平衡些,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可以手术治疗,包括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和显微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如果不愿意手术,或者暂时不能手术,也可以选择服用进行保守治疗,如果没有发现垂体瘤,那就是单纯的高泌乳素血症,可以服用溴隐亭治疗。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垂体泌乳素高的患者不可以怀孕。
高,垂体催乳素,不可以怀孕。泌乳量高会抑制排卵,那也是不孕的原因之一。垂体催乳素高,应内服溴隐亭,待术后泌乳素血恢复过来后再去考虑怀孕。当泌乳无法常规修复时,会影响到卵巢,减少卵子质量,乃至胚胎质量。过多怀孕很容易出现流产和小产。简单点来说,垂体催乳素太高,没法怀孕。应做好避孕措施,还要按时服药。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对垂体泌乳素偏高的妇女来说,一般到医院挂科看妇科和内分泌科。通常需进行激素六项的专项检测,观察泌乳素具体情况,并需观察促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之比。如果没有补龋,就不要去看医生了。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因素尤为突出,很可能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但是此时垂体泌乳素的升高并不特别厉害。还有一部分人因为患有乳腺癌或者甲状腺疾病等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导致了分泌更高水平的泌乳素以维持正常月经,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泌乳素升高。但亦可由高泌乳素血症所引起,此时泌乳素的升高更为显着,也可并发乳头溢液,有的妇女可因垂体微腺瘤所致,以及引起泌乳素升高。另外,如果在临床上出现了低催乳激素水平的情况时,那么很容易被诊断为垂体微腺瘤。因此疑为垂体微腺瘤者为妇女,那么一般要通过脑部ct的检查才能判断出来。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垂体泌乳素正常值应为5~25ng/ml,如垂体泌乳素>35ng/ml作为垂体泌乳素升高,要进行卵巢功能检查、垂体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肾上腺功能测定,生长激素测定以及泌乳素兴奋和抑制试验等。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