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衰怎么缓解?

匿名 4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两天前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2015年10月发病一次,医生诊断为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且双向分流,已经出现心衰的症状,一直在服用利尿,护胃及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氯化钾缓释片,尼莫地平片,呋塞米等)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徐琛 医师 景德镇市中医院其他 三级甲等
擅长: 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冠心病,(急性,慢性)心力...
已帮助用户: 20007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及症状,目前的情况,建议最好是就诊当地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静脉输液控制病情,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对症治疗,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仅供参考。
有用0
王学礼 主治医师 祁门县人民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71320
指导意见:你好,从表现来看,先要把这个心力衰竭控制好以后,然后再选择心脏外科手术治疗,除非手术。否则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已经出现了右向左分流,但是手术以后效果,也并不是很满意,请对我的回复给予评价
有用0
关注
刘昆 医师 天津市西青医院中医科 三级
擅长:心悸,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消渴,痹证,内...
已帮助用户: 8299
指导意见:您好 根据叙述考虑目前不舒服的症状与心衰是有关系的 建议继续规律服用这些药物 目前有腿肿的症状吗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 不见缓解 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心衰是会导致胃胀的。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患者存在右心衰竭的情况,可能会引起胃胀不适。由于人体的静脉血要回流到右心系统,右心负责收集静脉血,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之后,再由右心泵入肺动脉,与肺中的氧气结合才能变为动脉血。因此,一旦患者出现右心系统衰竭的情况,就会导致静脉血回流右心的阻力增加,从而出现静脉压升高的情况,可能就会导致消化道淤血,进而造成胃胀的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支气管扩张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因为支气管扩张会导致患者出现反复感染,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导致患者出现肺脓肿,脓气胸等情况,病情反复会造成肺广泛纤维化,此时会引起肺循环压力的增高,导致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情况,因此支气管扩张要做到坚持治疗,治疗的同时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减少病情的反复,保证正常的生活。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如果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往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是心力衰竭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考虑及时的应用药物降低肺动脉高压,积极治疗原发病。平时注意减少熬夜,注意增加休息,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衰一般不会导致肾炎。
心力衰竭并不是肾炎,而是一种由急性肾脏炎引发的急性左心衰,也就是所谓的急性肾炎,是一种由炎症后免疫反应所造成的弥散性肾小球损伤性病变。其症状以水肿、尿少、血尿、高血压为主,其发病时间在4-6个星期左右。肾炎的高发期是在夏季和12岁之间,一般情况下,孩子的病情比较简单,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避免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和高血压脑病等疾病,如果病情稳定,血压稳定,血尿也会消失,可以下床进行室内的运动和室外的散步。该种疾病在初期表现为浮肿,并伴随着蛋质,每天应该摄入1-2g的盐、2g的蛋白质,但是不能食用鸡蛋和鸡蛋,否则会增加肾的负荷,建议孩子多食用一些蔬菜,直到肿胀消失,并且控制住自己的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力衰竭的人会出现低血压。由于人体的血压要靠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持:一是心脏收缩,二是血液的有效容积,三是血管的弹性。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血压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脏收缩能力会降低,心脏的泵功能也会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射血无力,血压也会急剧降低。严重的心衰病人,甚至要靠降压药来维持血压,这就意味着病人已经到了心脏衰竭的晚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衰可能会导致肺栓塞。
导致肺栓塞发生的诱因,多发创伤及部分膝髋关节置换,常成为肺栓塞的高风险人群,内科危重症患者,其中之一就是心衰,心衰会导致来肺栓塞,究其原因,心衰时,阻碍了体循环回流,深静脉可能存在淤血等诱发因素,遇到这种情况,极易发生血栓,故心衰者,特别对终末期心衰者更是如此,多数会有这样的体现,例如,胸水和腹水的存在,甚则下肢水肿,这都暗示回流的障碍,回流受阻,则使肺栓塞危险因素增多。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