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吃药么

会员112976471 16岁 已回复
请问,是不是受精后,才有可能怀孕,要射的时候我是拔出来了,但是,怕会怀孕,所以问问72.小时吃药就没事?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吴昆鹏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29382
患者没有体***精,怀孕几率不大。同房后七十二小时内使用紧急避孕药物,效果都不错的。
有用0
关注
王琳琳 主治医师 山东省沂源县鲁村中心卫生院 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滴虫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习惯性流产
已帮助用户: 39257
指导意见:你好这位朋友,根据你的描述,只有同房时体***精才会有怀孕的可能性。如果你们是体外射精的,是不会怀孕的。也是不用服用紧急避孕药的。祝健康。
有用0
关注
卢书婷 护士 曲周县计划生育局技术服务站 妇产科
擅长:真菌性外阴炎,滴虫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
已帮助用户: 1803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情况描述,如果同房没有***是不会怀孕的,没有必要吃紧急避孕药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血压高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那么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如果确诊为高血压,一般都是要吃药的。
目前临床上,初发高血压特别是轻度高血压的病人,一般都会以改善生活习惯为主,观察三个月后,血压还没有下降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开始服用药物,大部分病人都会终生服用药物。高血压的诊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测量3次以上的血压都是正常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肠痉挛是否需要吃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果出现轻微的肠痉挛,症状不明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治疗,收缩痉挛的肠道黏膜的小血管可以用热敷来缓解疼痛,还可以通过按摩梁丘穴位来减轻痛苦。如果腹痛、腹泻症状严重,此时肠痉挛可能需要吃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阿托品、颠茄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肠痉挛的症状。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这就要因人而异了,时间不固定,有一些人因自身身体素质较好,再配合治疗,服药时间会缩短,有的身体素质不好,合作也不好,因而用时较多。建议服用营养心肌药物,如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等为主,心肌炎患者应注意休息,勿疲劳。
还有就是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一下,不要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平时最好多运动锻炼,尤其是散步和跑步。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是3-5.2mmol/L。因此当总胆红素的数值达到7mmol/L,出现较为明显的升高。如果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首先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进行调节。比如说选择低脂、低糖、低盐的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控制主食,避免进食高脂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此外还应当戒酒。适当进行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总胆固醇仍没有明显的下降,应当考虑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瑞舒伐他丁和阿托伐他丁。如果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和梗阻性黄疸所造成的总胆固醇偏高,还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以考虑应用保肝减黄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腺苷蛋氨酸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手术。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要不要吃药取决于血压的高低。
若是患者平时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是不建议吃药的,主要就是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为主,平时不要吃油腻的食物,不要吃太咸的食物,适当的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若是血压程度较高,或是出现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通常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舒张压95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吃药。
如果第一次测量,发现患者的舒张压为95毫米汞柱,建议患者可以进一步确定当前患者是否为高血压,再决定是否需要口服降压药。
如果患者在不同的日子进行三次测量后,舒张压95,可以被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降低血压。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1-3个月后,血压仍不能降到标准范围内的患者,可以开始服用降压药,如比索洛尔或厄贝沙坦。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