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头疼的厉害,高压140,低压100,

会员113025710 30岁 已回复
我得血小板减少症已有一年了,从去年到今年期间住过两次院,现在激素药减到了5片,最近头疼的厉害高压140低压100,请问能不能吃降压药,
补充提问:
症状:血压升高,头晕,头痛 最近一次血压值:140/100mmHg 平时血压值大约:100/80mmHg 家族史:高血压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晓琴 主任医师 淮北市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
已帮助用户: 11909
你好,高血压可能与服用激素有关,可以服用贝那普利降压,注意低盐饮食,最好查查头颅ct。
有用0
关注
黄辉 医师 澧县小渡口镇王家村卫生室 内科 一级乙等
擅长:肺炎,喘息样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1750
指导意见:根据你的描述,先确定是否是高血压,不同时日测3次,平均血压高是高血压,引起头疼原因有很多,如感冒,偏头痛,高血压及神经性疼痛,脑部器质性病变都可引起,建议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并治疗,希望有帮到你。
有用0
关注
张红芳 副主任医师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医务室 内科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性肝硬化,反流性食管炎,门静...
已帮助用户: 26089
指导意见:你好,降压药物治疗不影响激素治疗效果。您这种情况,舒张压还是比较高的,需要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锻炼。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好对于血管不好,久之容易造成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上注意限制纳盐摄入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如香蕉、橘子汁、花生、豆类及豆制品均为含钾丰富的食物。要口服降压药药物维持治疗,常用缬沙坦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需要服用降压药,通过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另外平时还要增强运动锻炼的力度。如果多次测量,血压结果仍高于正常值,那么是可以确诊为高血压,平常注意饮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多饮水,不要熬夜。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压140,100,有一定的危险。
1型高血压是指舒张压偏高的情况。如果出现了高血压,首先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高血压是以体循环血管内的血压、舒张压升高为主要特点,其临床表现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出现心脏、肾脏等脏器的功能和器质性损伤的症状。在我国,以高血压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心脏和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压会随外界的环境而波动,总体来说,血压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上升,而收缩压则会更加显著。五十岁之后,心脏舒张压力呈降低的态势,同时也增加了心脏压力。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人体正常的血压范围低压在60-89mmHg,高压在90-139mmHg,低压100高压140不正常,属于高血压的范畴。
建议患者继续监测血压,平时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进行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看心率情况,如果心率偏快,遵医嘱使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药物,如美托洛尔等,通过控制心率可以也可以达到降压的效果,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六个月后,血压仍高于140/90需要服用降压药物,或者还高于现值,那么需要及时就诊,查看具体原因后对症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长期高血压对人体危害比较大,长期高血压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很多并发症。
长期的高血压可能引起心腔局部扩大、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下降,可能对脑血管产生危害,导致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引起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甚至导致脑梗死,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
定时口服降压药维持治疗,饮食上限制纳盐摄入,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如香蕉、橘子汁、花生、豆类及豆制品均为含钾丰富的食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低压100mmHg高压140mmHg是比较严重的。
高血压可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高血压表现为高压140~159mmHg、低压90~99mmHg;二级高血压,其高压介于160-170mmHg,低压介于100-10mmHg之间;三级高血压属于严重型,其收缩压在180以上,舒张压在110以上。一旦发生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尽快服用降血压的药物。在服用降压药时要根据临床表现,在医师的建议下选用一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按照合理用药的原理进行稳定的血压。只有保持稳定的血压,才能避免出现各种并发症。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