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状造影多少钱

会员114237854 62岁 已回复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角痛,心功能病II级,高血压病3级,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医院建议做冠状造影检查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宽忠 医师 景德镇市中医院 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擅长慢性胃炎、胃十二指...
已帮助用户: 20411
您好,冠脉造影是看冠状动脉狭窄,堵塞的情况是确诊冠心病的手段。
有用0
关注
张丞 医师 宜春浙赣友好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胃溃疡,神经性头痛,甲状腺相关眼病,脑血栓,痛风,...
已帮助用户: 80763
指导意见:因为确定有冠心病这种情况,建议到院里做一个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情,严重的可以通过做支架治疗。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目前都是通过血管介入造影检查,安全性和安全系数是很高的,并且这个检查已经开展多年,是比较成熟的检查方式。
意见建议:冠脉造影是诊断治疗心脏病的最佳途径.一般没有风险的,费用3000多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用0
关注
田金娥 医师 郓城县第二医院 内科
擅长: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18145
指导意见:你好,冠状动脉造影主要是用来检查,看看冠状动脉有没有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像你这种情况,最好做个相关的检查,如果血管狭窄,面积比较的话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4-5千元。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冠状动脉造影的这些检查一般包括术前九项化验,凝血、血常规、生化功能、胸片、B超、CT等检查,另外还有一些材料费等。冠状动脉造影术通常是冠心病的“金标准”,因为它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范围和性质,从而指导进行临床的治疗,治疗的费用大约是在4-5千元不等。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脉造影就是在X线的透视情况下,往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了解冠状动脉有没有病变。
在临床上,冠脉造影前可以先做碘片试验,如果没有任何的限制,可以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将心脏导管通过静脉的方向,注入到心脏的心脏中,然后在心脏导管中注入对比液,通过CT成像,显示出冠脉的供血情况、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和病变的类型。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当前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状动脉造影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挠动脉插入导管,经过主动脉到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注射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接清楚的显示冠状动脉走行及由于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的狭窄或堵塞的部位,是诊断冠心病的直接方法。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以及CT通常2000-5000元,具体分析如下:
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最主要的检查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CT检查包括造影剂等费用大概在2000元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通常会选择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如果是用右桡动脉做的,做个冠状动脉的话,需要4000元左右的费用,而做个股动脉的话,需要5000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需要五千元到八千元不等,具体分析如下: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冠心病的诊治的技术,通过显影可以看到冠状动脉走行、结构是否存在狭窄等情况,一般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需要五千元到八千元不等。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指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结构、形态的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地了解冠状动脉的直径走行分布和形态,还可以观察管壁是否光滑、血管壁的弹性是否有狭窄性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部位长度数量及特征。这些特征对于选择介入治疗适应症、判断介入治疗成功率、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时机、器械和方法都非常重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充分显示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是成功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决条件。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