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没有必要做支架治疗

匿名 6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您好,魏大夫,我母亲今年62岁,两年前心肌梗死住院溶栓治疗后出院,期间一直表现正常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现象,自己觉得跟生病前没有异常,前些天起床后觉得胃部难受,因为有这个病,怕是有关联,就去医院检查,血压、血糖正常、血脂略高,医生建议住院打点滴,药物有丹参冻干粉、环磷腺葡胺、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左卡尼丁。超声诊断报告附上请您过目,医生说打10天点滴调理一下就可以出院,就是心功能有点低,自己要多注意。我想知道病情严重不严重?还有有没有必要做支架治疗?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颖 主治医师 南宫市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消化内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4292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可以遵医嘱药物治疗,如果治疗效果好,没有不适症状比如胸闷。可以保守治疗。如果症状不能改善,应该做一下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做支架。请结合专家意见,祝你健康,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帮到你,请给我的回复作出评价,谢谢!
有用0
关注
孔令和 主治医师 惠民县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
擅长:肺气肿,感冒,大叶性肺炎,肺水肿,支气管炎,哮喘,...
已帮助用户: 18989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因为检查心肌梗塞引起的疾病,不严重,建议去当地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支架植入治疗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心肌梗塞,如果梗塞的是小血管,可以放置支架,如果是阻塞的冠状动脉主干,是需要冠脉搭桥治疗的。
意见建议:建议你放不放支架,应该在做了心脏造影,明确诊断以后选择什么网的治疗方式才能知道。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心肌梗塞都需要做支架,心肌梗塞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心脏梗塞指的是动脉堵塞,正常的治疗方法,一是在急性期,一是尽快,二是溶栓,如果有资格的话,肯定会选择支架。不过,到了医院之后,病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另一种则是在治疗之后,等待动脉粥样硬化,再进行造影。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需要用到支架,因为有的时候,心脏栓子就会堵塞,而堵塞的不是大的动脉,而是一些细小的动脉,不太容易堵塞,所以,大多数病人都可以选择。另外,患者的病情很严重,有糖尿病,三个分支的疾病,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而是选择冠状动脉搭桥。因此,在发生心脏梗塞的时候,可以做四种手术,一种是溶栓,一种是支架,三种是搭桥,四种是保守。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心肌梗死支架多少钱,需要视情况而定,具体分析如下:
心肌梗死支架的费用包括手术、材料费等,一般情况下,一台支架要十万元,因为医院的等级不同,价格也会有所不同。具体的费用要看个人在哪个城市的花费,以及在医院里面的具体费用。一般来说,支架的费用在十万左右,术后要多休息,避免对患者造成任何的伤害。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的病人不一定要做支架,心肌梗死不严重能用药物溶栓治疗,冠脉内溶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能通过放入支架,来扩张相应的冠脉,来恢复心肌供血,从而达到心肌供血充足、供氧量恢复。陈旧性的心肌梗死没有必要再去做支架。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是否支架植入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而定。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血栓抽吸后,若血管狭窄程度<50%不需要放支架,即血流达到TIMI3级的患者不需要放支架。若血管开通后,残余狭窄超过70%,则需要放支架。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支架的费用因选用支架的种类及不同厂家略有不同。支架类型分为金属裸支架和雷帕霉素或紫杉醇药物镀膜支架。生产厂家方面又分为国产和进口之分。单纯一个国产支架的价格在6千元-8千元左右,进口支架在1万元-1万2千元左右。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主要有疾病急性期和病情稳定后的治疗,第一,急诊手术:多数病人推荐急诊手术,这是第一原则;第二,药物治疗:抗血小板、硝酸酯、升压、血管活性药物等;第三,术后患者康复良好,应早期活动,适度运动,常规服药,监测血液指标:第四,病情平稳的患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