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预防与治疗

会员115273735 56岁 已回复
胸骨后疼痛,确诊为食管癌肉瘤样癌,行手术治疗,有3处转移,想咨询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吗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淑梅 医师 阜城县崔庙镇卫生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 37727
指导意见: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如已多处转移,最好是去肿瘤医院中医科详细检查,规律服用中药调理治疗,增强体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有用0
邵梦扬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疑难疾病中医治疗咨询
已帮助用户: 348018
问题分析:你好,你说的情况最好采用有效的传统中药巩固治疗,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意见建议: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仙茅、制半夏、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射干、当归、土鳖虫、青黛、肉桂、苦参、金精粉、葫芦巴、白癣皮、赤芍等配合治疗,许多患者使用后长期存活,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生长,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病情可以快速好转。
有用0
张九方 内科
擅长:擅长中晚期肿瘤、癌症、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乳...
已帮助用户: 64898
问题分析:您好,食管癌转移病情比较复杂治疗难度增加,手术治疗只是切除可见肿瘤病灶患者体内仍有残留肿瘤细胞,可以接受中医中药继续治疗把病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证清楚一味一味对症用药,只有把病人病症辨清楚开的方才会取得治疗效果。
意见建议:食管癌患者多属痰气交阻、津亏热结、气血双亏、脾虚痰湿之证,中医治疗通过严格地辨证分型后运用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养血生津等中药恢复患者免疫功能和抗病力抑制癌肿发展减少肿瘤对人体的消耗z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疗效。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从预防上来说,要从平时的作息开始,做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避免在睡觉之前观看惊险刺激的影片。身体要健康,心态要平和,要冷静,不要发怒,不要害怕。
大家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和高脂肪的食品,平时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少吃多餐,晚饭少吃。在治疗上,需要先确定病因,用药和非药的方法来进行,而不是药物疗法,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抗凝药,通常情况下,这种药的疗效会很好,也能达到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因为疥疮是传染病,不要共用这些贴身的东西,比如被褥、床单、贴身的衣服这些不要共用。有疥疮的人主要要对自己的贴身衣物进行消毒。治疗方面主要以外治为主,用一些可以杀疥虫的药物。

张文娟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主要是避免癫痫的诱发因素和进行综合性治疗,以控制癫痫的发作。要正确合理用药,及时调整剂量,注意个体治疗,疗程要长,停药过程要慢,且应坚持规律服药,必要时对所用药物进行疗效评估和血药浓度监测。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羊角风的治疗与预防应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过饱,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才能有效的预防。癫痫是脑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所导致的慢性反复短暂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细胞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早期主要是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建议平时戒烟限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青菜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转移等,有效的控制病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常见恶性肿瘤以化疗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尤其对肺癌、乳腺癌、消化道恶性肿瘤、妇科肿瘤、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1.建议病人在手术后尽早起床,有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2.在手术之后,可以采用预防性的抗凝剂,例如一次,每天2次,可以采用低分子量的肝素钠作皮肤下注射,可以有效的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在手术之后,可以给病人做气压计,给病人做下肢的推拿。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