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治疗方法

会员116793093 38岁 已回复
最早是因为空腹吃了两粒感康之后就开始睡眠不好,中间乱吃药,到现在己经有一年多了。刚开始还可以睡4,5个小时,可现在基本睡不着,也很少打瞌睡,大小便不正常,眼睛胀痛,发红。我现在在吃(谷维素片,维生素b1,安神胶囊)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姜德磊 医师 夏津县中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脑血管病,呼吸内分泌,消化道疾病等内科常见病
已帮助用户: 16155
指导意见:你好,睡眠质量主要受环境、疾病、心理作用等影响。建议营养搭配,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保持好心态,口服佐匹克隆改善睡眠试试看。
有用0
王洪生 主治医师 上海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二级乙等
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
已帮助用户: 22664
你好这个可以睡前一杯牛奶有助于安神和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用解郁安神颗粒,你说的药物也可以,必要时候阿普唑伦
有用0
关注
孔令和 主治医师 惠民县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
擅长:肺气肿,感冒,大叶性肺炎,肺水肿,支气管炎,哮喘,...
已帮助用户: 18989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因为检查睡眠质量差的情况,建议晚上不喝浓茶咖啡酒,多活动锻炼身体,建议口服舍曲林,佐匹克隆治疗,请你无需担心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长期紧张、焦虑、压力以及长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引发的长期负性情绪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因素。可以在晚上时喝牛奶,或作一下头部按摩。也有可能是缺钙,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治疗失眠早期觉醒情况:
1.自我减压治疗、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过大,会导致雕塑成型失眠,可以通过调整心态、泡脚、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自我减压。另外,参加团体活动和朋友聊天也是自我减压的有效方法。
2.药物治疗,雕塑性失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果情况严重,不能通过自我减压治疗改善,可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戴泽潘、埃斯佐隆、宇佐菲克隆等。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失眠的治疗方法如下:
1、轻度失眠的话,也许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减少压力来缓解。如果严重睡眠大幅减少,建议使用抗失眠药物。
2、长期慢性失眠,建议在合理评估患者具体病情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用药。例如,对于入睡困难型可以选择思诺思。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时,根据患者减少程度选择舒乐安定、安定、劳拉西泮、佳乐安定甚至氯硝西泮进行合理治疗。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失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治疗:
第一个是心理治疗,老年人失眠会引起焦虑和紧张,需要与老年人沟通消除紧张,有利于睡眠。
第二个是理疗。睡前调暗卧室灯光,或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睡眠。也可采用其余理疗方法,如磁场刺激大脑皮质兴奋,低频刺激促进松果体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第三失眠伴抑郁症的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抑郁药和安眠药的综合治疗。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早醒,醒后难以立即继续入睡,这是失眠症的一种典型症状。失眠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首先放松自己,保持身心愉悦。另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节律。睡前不宜过饥过饱,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睡醒后不要看时间,躺在床上放松自己,告诉自己及时不能入睡,安静的躺着也是很好的休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药物辅助治疗。

廖张元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治疗心悸失眠可采取身心调理,适量运动,食物调理,尽量食用易消化、不过度刺激,可服用骨维素,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心脏角度看,对于心肌状况,可使用某些安眠药和镇静药来达到增进睡眠。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的话,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使用药物,以免出现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现象,造成更大的伤害。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