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手足口疫苗后有可能会出现发烧,是疫苗的接种反应,疫苗接种反应通常不会高热,一般是在38度左右,除发烧外基本没有别的症状,持续1-2天后自行缓解,可以给予对症处理。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般状态,如果都正常,考虑疫苗反应。
一般情况下,打了手足口疫苗可能会得手足口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手足口病是由EV71引起的肠内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EV71病毒、柯萨奇病毒A群16型病毒、埃可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若患有其它的病毒,则无法通过免疫来防止。另外,如果在注射过程中使用了抗病的药物,或是在注射的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这些都会导致抗体的生成。因此,95%的孩子都会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对于超过三周岁的儿童,推荐接种手和脚的接种。
手足口病属于二类疫苗,不属于全国规划免疫接种,属于二类疫苗,具有传染性,发病率高,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一般容易感染,可通过空气、接触传播,通过游乐设施、玩具、食物等传播。目前已知的20多种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EV71。轻度患者只有皮肤上的红斑,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EV71病毒的预防接种是手足口疫苗,6个月至5周岁的婴幼儿可以接种。
一般情况下,打手足口疫苗后起红疹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1.生活管理:打手足口疫苗后起红疹,患者应该做好生活管理,注意进清淡饮食,避免摄入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不要吃海鲜、鸡蛋。
2.药物治疗:打手足口疫苗后起红疹,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颗粒、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炉甘石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宝宝打手足口疫苗发烧,家长可以通过物理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如果是手足口疫苗引起的发烧,家长首先要监测宝宝的体温,如果宝宝的体温不超过38.5℃,说明宝宝的身体状况良好,能够正常进食、喝水,没有明显的寒颤、嗜睡等症状。这时候主要是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多喝温水、贴退热贴,退热贴重点放在额头或者颈部两侧。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身体,重点是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大腿根、?窝、肘窝等主要动脉的位置。擦拭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用白酒或者酒精兑温水擦拭宝宝,以免酒精通过皮肤吸收。另外,疫苗接种后24小时可以用温水泡澡,洗澡时要避开针眼部位。如果宝宝的体温在物理降温后逐渐恢复正常,可以继续观察。如果物理降温不起作用,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可以服用布洛芬类退烧药或对乙酰氨基酚类退烧药。接种疫苗后发烧一般不超过72小时,超过72小时仍有发热,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目前,手足口病疫苗的作用是防止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疫苗,其中有灭活疫苗、DNA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植物类疫苗等。对于1周岁及以下的孩子,最好在12个月之前进行预防。如果患者以及得了手足口病,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常使用的药物有蒲地蓝口服液等抗病毒治疗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