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内传导阻滞应该怎么治疗啊?

会员10827406 29 已回复
在单位体检中,做心电图的时候,在窦性心率的检查结果中写着:不完全性房内阻滞。不是很了解这个病,寻求高人相助,这个病严重吗? 应该怎么治疗啊?可以治愈吗? 应该怎么治疗啊?可以治愈吗?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范增军 医师 河北邢台贺营医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对消化、呼吸、两性生活、生殖...
已帮助用户: 247495
指导意见:你好;房室传导阻滞简称房室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常见的一种缓慢型心律失常。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主要针对病因治疗。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滞者,不论是否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阻滞的发展情况,慎重考虑电起搏治疗的适应证。祝你健康。
有用0
唐诗曼 皮肤科
擅长:女性不孕、子宫肌瘤、宫颈疾病
已帮助用户: 7806
传导阻滞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也不排除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要看一下心率到底有多快,正常人是在60-100次/分之间,年轻力壮的如运动员和老年人可以适当慢一点,但一般不会低于50次/分,如果说心率太慢,甚至只有3、40的样子,建议到综合性医院的心内科做一下窦房节功能的测试,以排除病窦综合征.
有用0
相关问答

房室内传导阻滞是一类P波增宽的ECG征象,P波持续时间大于0.12s,其波峰有切痕,其波形可能会升高,也可能不会升高,与心房增大、心房肌梗塞等因素有关。
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一般多会出现反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40%的病人会有房性期前收缩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历史,同时还会出现胸闷,气短,心律不齐等。而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则是常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疾病,以及严重病人死亡的几个钟头。而弥漫型完全型房室间传导障碍及窦-室传导主要是因为高血钾所致。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一般治疗: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如果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保持适量运动、维持正常免疫力即可。
2.安装起搏器: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此类患者就需要通过安装起搏器来缓解病情。
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多喝温水、多休息,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以免诱发其他疾病。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导阻滞,通常在I度和II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时,病人通常没有明显的表现,可以定期复查心电图,并进行观察。II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或者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头晕、心悸、晕厥、抽搐等症状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明确引起房传导阻滞的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使用起搏器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齐,分为一度、二度、三度,二度分为I和II,具体的处理方式是:
1、一次性房室传导阻断:不需要任何药物的常规检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
2、2级房室传导阻滞:I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发生在晚上,一般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少数病人需要用阿托品、心宝丸等来改善传导;当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征象时,应设置起搏装置;
3、3度房室传导阻断:临床表现突出,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应置起搏装置。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并未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要找出造成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原因,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肌炎、心脏瓣膜疾病等都是导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原因。改善缺血、控制高血压、营养心肌、改善电解质紊乱、改善原发性心脏瓣膜疾病等是患者非常有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室传导阻滞可以用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来确诊房室传导阻断,还可以做体格检查、血生化(肌酐蛋白、血钾、血钙、血清PH)、X线、超声心电图等。
心律失常是一种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会导致肾脏、大脑、肝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还会出现头晕、胸闷、下肢水肿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