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提问

你好,我想资训下我是属于什么心

会员174796379 45岁 悬赏10元 已回复
你好,我想资训下我是属于什么心脏病,我现在45岁,女,7'8年前开始只要跑着上下楼梯就会心跳特别快,每分钟200多下的样子,每次都是突发突止,有时几分钟,最长时间有过30分钟,过后就好了,每年有两次左右这种情况,去医院查了心电图,心脏彩超,都还好,没发的情况下什么也查不出来,这两年去中医院看,他说我见冠心病,给我开了中药,吃了两年了,可是最近几个月心脏总是闷疼闷疼的,问中医医生他说恰我加了扩张血管的药所以有点疼是正常的,可我还有点不放心,想去大医院检查下,但我不知道要做哪些检查,还有做检查危险吗,麻烦告之一下,谢谢了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朱连科 副主任医师 唐山利康医院 内科 二级
擅长:擅长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
已帮助用户: 161943
问题分析:根据你以上所描述的症状,你年轻的时候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心力阵发性增快达每分钟200多次,数分钟后自行好转,这种情况考虑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属于快速型心律失常;你现在45岁,经常出现心脏闷痛的现象,考虑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
指导建议: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建议患者去医院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必要时做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平时应注意休息,并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忌烟酒。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冠心病好发于三十五岁以上的人群。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主要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慌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跳骤停。冠心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治疗,及时控制病情,日常要保持稳定的情绪。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房颤可能属于冠心病,但也可能不属于冠心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房颤是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快且无规律,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可达300~600次/分钟。房颤可能是冠心病引起,但也可能不是冠心病引起的,而是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病症导致的,因此房颤不一定属于冠心病。房颤患者需要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如果反复发作,可以进行射频消融。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一种疾病,如果不是心血管内科的话,可以去正规的内科。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脏药物治疗,心脏介入治疗,心外科手术。临床上,大部分病人都是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主要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和抗血小板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心脏的血液供应,缓解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症状,同时还能抑制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如果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绞痛属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斑块破裂形成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是指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如果斑块没有断裂,只是单纯的缺血发作就是心绞痛发作。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属于心肌细胞的凝固性坏死。
心肌梗死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在长期缺氧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缺血或缺氧性损伤,使其产生梗死现象。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所致。在临床上,常见到一些老年人由于患有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现象。心肌梗死后,病人面临着某种风险,恶性心失常性的可能性,心源性休克和心脏破裂,这一状况很可能直接威胁到病人的生命,请及时送医院就诊。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脏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使其心肌坏死,造成心脏功能紊乱。
心肌梗死的范围、梗死的位置、处理的时机、处理的时机等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如果出现了急性心肌梗塞,需要立即去正规的医院检查,由医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平时要注意戒烟戒酒,减肥,合理膳食,多做运动。注意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的调节,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