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提问

儿童多动症

会员184364510 7岁 悬赏3元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多动症怎么办?已经影响上学了。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凤村 主治医师 呼和浩特第四监狱医院 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擅长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个科室常见疾病的诊...
已帮助用户: 190075
问题分析: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采取规范的治疗方案,使用药物改善症状和进行规范的康复,通过心理方面的引导和生活方面的改变逐步恢复正常需要恢复时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指导建议:所以目前这就是看孩子的情况,通过规范的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早期你讲到的情况已经影响上课,应该考虑服用药物控制,在根据情况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一个规范的生活行为计划,就像课程表一样做到各方面的改变。
有用0
相关问答

首先需要确定孩子是否是多动症。
多动症,要有明显的功能损害,比如孩子上学的智力正常,但是考试成绩不好、上课很调皮,不注意听讲、打扰别人、经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等情况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多动症。
如果已经明确是多动症,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比如哌甲酯、托莫西汀、小儿智力糖浆等。
另外还需要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家长可以提前帮助孩子安排好每天行程,保持稳定,连贯的生活规律,注意倾听孩子需求,给孩子选择机会,尊重孩子。
平时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关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由于不符合年龄发育水平,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活动过度,浮躁等,常伴学习困难,品行障碍,适应不良等。目前,在国外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的调查表明其患病率高达人至人,男女比例四比九,部分儿童在成年时仍然出现病症,影响患儿学习,身心健康及成年家庭生活与社交。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多动症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行为疗法等。
1、药物治疗: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几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应用于6岁及以上的患儿。目前国内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托莫西汀等。
2、心理行为疗法:平时要关心、体贴孩子,耐心地帮助和训练孩子的行为和学习,循序渐进,进行个体化的教育,注意鼓励和引导,并与之配合。对行动迟缓的幼儿,应加强认知能力的培养,并能有效预防其攻击性、破坏性行为。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多动症可以挂心理科、神经内科进行就诊。
多动症通常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通常六岁以上的孩子才会被诊断未多动症,6岁之前可能会出现多动的倾向,但不能被诊断为多动症。多动症分为动作行为多动型的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型的多动症、混合型的多动症这三种。多动症的常见症状包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多动症对儿童的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的发展、学业成绩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前往心理科、神经内科就诊。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多动症可以治愈,但具体情况还需因人而异。
部分儿童ADHD患者成年后仍有症状,对其学习、身心健康、成年后家庭生活、社交能力有明显影响。主要是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饮食方面要注意适量补充蛋白质,钙等,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和铅。平时还需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可适当进行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根治的,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吃药治疗,但是有些药物可能是含有兴奋成分的,吃了之后不一定能得到改善。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吃药之前,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
1、首先告诉患者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思维和想法。不要觉得孩子太小,就不重视自己所说的话。
2、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有一定效果,但是很难根治,而且有些药有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其他情况发生。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