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怎么护理

会员12450150 30 已回复
我的哥哥就是去年的时候那个臂丛神经不小心损伤了。最近就是从医院回家休养,我想知道,我是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怎么护理?需要怎么做比较好?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关景涛 主治医师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踝关节扭伤,骨关节炎,开放性手外伤,急性单纯外伤性...
已帮助用户: 17
如果患者出现了臂丛神经方面的损伤的话,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局部要注意保暖,并且要多配合一些手臂的功能锻炼,来避免出现肌肉的萎缩以及肌力的减退,并且最好是去做一些对症治疗,比如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等治疗,来促进神经的修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出现了臂丛神经方面的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局部要注意保暖,并且要多配合一些手臂的功能锻炼,来避免出现肌肉的萎缩以及肌力的减退,并且去做一些对症治疗,比如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等治疗,来促进神经的修复。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多跟随当时受伤的轻重决定能否康复。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多为产伤所致,例如,胎儿胎方位不正,胎方位误判,制作时手法不对,导致强行牵拉胎儿肩颈部,致使臂丛神经受损。由于其发病率高,因此对患者来说必须重视治疗。如果发生了轻度或者中度以上损伤就需要手术治疗。单纯挫伤时,一般情况下都要让孩子休息,让肩部免受牵拉,通常2~3周可恢复正常,与此同时,肌电图也应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受损情况,并对预后进行预估,部分患儿得以康复,有些孩子康复了一些状况,有些患儿一生都无法康复。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若患者有臂丛神经损伤,是否造成残疾,主要观察臂丛神经损伤轻重及康复情况。
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因为臂丛神经受损后,造成患者出现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这可能就是由于发生了骨折所致。若患者臂丛神经损伤后,仅有上肢部位感觉或运动部分消失,此现象提示臂丛神经未发生撕裂、断裂,此现象通常在经过后期处理后出现,是可以逐步恢复的。
因此,这类案件通常不留下残疾。而若臂丛神经受损后,造成臂丛神经撕裂,或发生破裂,这一状况可造成上肢部位的乏力,感觉丧失,甚至在晚期经手术治疗后,普通上肢部位感觉及动作恢复亦不够理想。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臂丛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患有臂丛神经受损的病人,要进行康复训练,需要进行神经修复、功能重建等积极的外科治疗,然后再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康复功能训练通常是在病人的关节进行一定程度的固定后再进行。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复,在早期进行功能性训练,很容易造成创面肿胀,甚至是创面开裂,出血。其次,积极参与和消极的康复训练。

张捷 主任医师 外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已帮助用户:5
擅长: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采用定向手术和吗啡泵等治疗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及射频毁损术等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采用定向手术进行大脑深部病变的活检及治疗等。

臂丛神经损伤是通向手臂的神经受损。
臂丛神经损伤目前是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其中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从治疗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以康复治疗为主。常被误诊为嵴髓型颈椎病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通常根据临床表现、X片等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如肢体严重创伤等不能及时进行处理时,可考虑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早期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指征明显需手术治疗,如臂丛神经探查术。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宝宝臂丛神经损伤能恢复有恢复的可能性。
宝宝臂丛损伤,一般是因为分娩时胎位不正、胎方位判断失误、分娩时操作不当,或是用力过猛,导致手臂神经受损。宝宝臂丛神经损伤,对个体、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有不可估计的损害,因此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平时要注意让孩子的肩膀休息,尽量不要牵拉,一般需要两个星期到三个星期才能完全恢复。还要让父母帮助宝宝做一些被动的活动,如肩外展,前臂后悬,腕关节拉伸,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营养、神经、理疗、定期复查肌电图,观察损伤的情况,估计预后。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