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肝多少需要透析

会员14112710 已回复
肌肝多少需要透析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东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已帮助用户: 4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临床上对于肌酐数值具体多少需要血液透析,目前无准确的数据。大多数患者是707umol/l以上开始透析的,少数不到300就开始透析的。此外,患者伴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肾衰竭,也需要提前进入透析。
建议在平时生活上也要注意多喝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低脂低钠饮食,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放松心情,规律睡眠,尽量不要熬夜,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处理。
有用0
相关问答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临床上对于肌酐数值具体多少需要血液透析,目前无准确的数据。大多数患者是707umol/l以上开始透析的,少数不到300就开始透析的。此外,患者伴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肾衰竭,也需要提前进入透析。
建议在平时生活上也要注意多喝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低脂低钠饮食,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放松心情,规律睡眠,尽量不要熬夜,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处理。

王东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当肌酐数达到500时可以考虑透析。
肌酐500是透析的临界点,但不是所有病人肌酐达到500都需要透析,肌酐500只是个适合于大多数人的参考值。是否需要透析可看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而定。一般有的病人肌肝500多身体就耐受不住了,那就要透析,但也有的患者到肌酐一千多才透析,血肌酐多少就要透析,是根据患者自身来定。透析降肌酐的效果很好,但是需要定期去做透析,稍有放松肌酐就会迅速回升,甚至升的比原来的更高,但长期透析,肾脏长时间不用则废。
建议:如有严重的酸中毒,或是高钾血症,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不管肌酐值到达多少,都需要立即进行透析治疗。

范慧 副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肥胖、甲状腺及肾上腺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心血管并发症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血清肌酐>707μmol/L是需要透析。也得结合全身症状,有严重的酸中毒,高钾血症,小便量少,少尿或者无尿,需要立即透析,不管肌酐多少。如果是慢性肾脏病,血清肌酐>707μmol/L,如果吃饭正常,血压也正常,小便量也可以适当的延缓等到出现症状时再透析也是可以的,暂时不透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血钾高于7.0需要透析,正常人血清钾浓度在3.5到5.5毫米每升,当血清钾大于7.0毫摩尔每升时,称为严重高钾血症,这时患者会表现极度疲倦、四肢无力、四肢觉冷、动作迟缓、心音低钝、心跳减慢,经心电图检查可见明显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前收缩,严重者会出现心室纤颤,甚至是心脏停搏。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血钾高于6.5毫摩尔每升是透析指征。钾离子对心肌细胞尤其是自律细胞的毒性明显增强,容易诱发传导阻滞甚至室颤,严重时心跳骤停,所以血钾大于6.5mmol/L要积极给予降钾治疗。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腹膜透析时间无法预估,但临床可见能透30年-40年。平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可有效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延长腹膜透析时间。长期透析可对腹膜造成损害,应尽量减少其暴露,达到保护腹膜的目的。只要腹膜功能完整即可持续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如出现腹膜硬化则无法继续进行腹膜透析,仅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张聪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