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是多少

会员69420095 47 已回复
我患有糖尿病,体检说我糖尿血红蛋白比较高,请问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是多少?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最好控制在7.0%。
糖尿病患者年龄小、并发症少、寿命长时,如果使用的糖汤药比较安全,最好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值控制在6.5%左右。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三个月来人体的平均血糖状态。通常正常范围为4%-6%。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需要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由于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要求过于严格,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不安全因素。糖尿病患者要追求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保证安全。否则发生低血糖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最好控制在7.0%。
糖尿病患者年龄小、并发症少、寿命长时,如果使用的糖汤药比较安全,最好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值控制在6.5%左右。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三个月来人体的平均血糖状态。通常正常范围为4%-6%。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需要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由于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要求过于严格,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不安全因素。糖尿病患者要追求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保证安全。否则发生低血糖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在7.0%。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人体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状态。通常正常范围是4%-6%。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并不要求控制在完全正常的范围内。由于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要求过于严格,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出现低血糖等不安全因素。当然,如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小,并发症较少,寿命较长,使用的降糖药比较安全,通常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值控制在6.5%左右。糖尿病患者虽然要追求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保证其安全性,否则一旦发生低血糖,就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在妇科病中,和妊娠高血压一样,发病率很高。对孩子的伤害,远超孕妇。
因此孕妇要注意孕期的糖尿病,尽早发现和治疗。在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间的糖尿病与未妊娠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所以我们的血糖控制的标准比较严格,所以我们建议空腹血糖低于5.3。饭后1个小时内的葡萄糖不得高于7.8个单位,饭后2个小时内不能高于6.7个单位,晚上不能低于3.3mmol/L。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可以定期在家里观察两到三个月的葡萄糖含量,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妊娠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如下:
1、孕期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要从怀孕前开始,如果患者孕前有糖尿病,孕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比较安全。如果患者正在服用胰岛素,孕前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0%,可减少孕期并发症。
2、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如果是糖尿病合并妊娠,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控制在6、0%,前提是不出现低血糖。如果是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控制在5、5%,前提是没有低血糖。如果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应该经常监测血糖,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水平。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标准是孕期血糖目标为空腹血糖低于5.3mmol/L,餐后血糖低于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6.7mmol/L。
如果能达到血糖水平,并能控制到这个水平,就不会对胎儿和孕妇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怀孕期间血糖的控制要避免低血糖。低血糖容易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引起低血糖。一般孕妇血糖随机低于4.0mmol/L时,血糖会稍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血糖低于3.0mmol/L时,必须立即处理。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实现,不得低血糖。这就是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和年龄有很大的因素,65岁左右糖尿病的控制标准空腹血糖应在7.0以下,糖耐量检查一小时血糖应小于11.1,吃完饭以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可以放宽到小于9。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