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
1。感染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如普通感冒、发热、急性炎症等;
2、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最常用的药物是抗炎镇痛类药物,如布洛芬、芬必得等。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一般血小板减少症的数量不会下降到很低的范围,也不会引起明显出血。一般原发病控制后血小板数量会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糖尿病减肥后尿量不会产生变化。
糖尿病患者尿量减少时,应首先判断水分摄入是否过少。有些患者不喜欢喝水,水太少会减少尿量。接下来,还要判断环境温度是否过高,汗有没有流出过多。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尿量的减少。但是,最重要的是排除病理因素。糖尿病患者尿量减少,较常规明显减少时,应注意是否出现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患者晚期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少尿。
糖尿病伴低血小板可以用激素配合中成药治疗。
当然,糖尿病并不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但是糖尿病需要积极的治疗来降低血糖。对于血小板减少症,应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进行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现象,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来说轻度的血小板降低是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治疗时还需要控制饮食,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油腻的食物。
糖尿病与血小板一般没有关系。
一个普通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血小板总数应该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偏低,一般与血糖没有直接关系。大多合并一些别的疾病,导致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疾病有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如果并发严重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合并血液病或免疫系统疾病,需要改善一些相关的血液和免疫指标来诊断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正常人空腹血糖3.9-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7mmol/L。糖尿病患者诊断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一次血糖升高,患者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宜空腹血糖控制在6.0-7.5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7.0-8.0mmol/L。但是,有些人年龄大,基础性疾病多。此时血糖控制可以较松,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即可。总之,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容易出现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可出现高血糖代谢紊乱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减轻,同时伴乏力。部分患者出现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视觉障碍、四肢瘫痪、泡沫尿等。患者长时间高血糖可引起相关慢性并发症发生,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风险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