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一般需要2-3个月才能进行下地走路。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合是否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如果属于正向发展的情况下,一般2-3个月就可以下地进行步行情况。如果患者不听从医生的安排,在很早期就进行负重行走的活动,可能会造成内固定物的折断、松动,或是骨折再次移位,不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会造成病程加长的情况,具体下地时间就不能确定。
骨折术后第2天或2-3个星期后或1个半月后能下地走路,患者要注意术后的护理,以促进尽快恢复,具体分析如下:
骨折术后下地走路的时间要综合考虑患者骨折的部位、手术方式、体质、固定器械、年龄等因素。如果患者的上肢骨断裂,术后第2天就能下床行走。下肢骨折经钢板、钉棒、髓内针系统固定,2-3个星期后,方能下地扶拐步行。胸椎、颈椎、腰椎骨折脱位,行钢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个半月后再下床行走。
一般情况下,腿骨折手术后通常需要12-14周左右才可以下地走路。
正常情况下,腿骨折手术后,如果患者的内固定比较牢固,且注意护理,并坚持锻炼下肢肌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拐辅助下患肢,不负重的走路,但需要注意下地行走的时间,每次行走15分钟左右,每天6-8次即可。术后4周左右,患者可适当增加行走时间。手术后12-14周左右,患者需要去医院复查,如果骨折完全愈合,通常可以脱拐进行负重行走。
外踝骨折多久能下地走路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外踝骨折多见踝关节骨折,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固定术后尽早活动脚趾脚踝以促进血液回流和缓解肢体肿胀等。一般术后2个月左右需复查及拍片检查。视骨折愈合情况而定能否下地走,通常可及早双拐使患肢局部负重步行运动,骨折愈合多在3个月左右,避免过早下地和移动,避免对骨折愈合和钢板破裂造成影响。
大脚趾骨折通常在4-6周后能下地走路。
如果大脚趾出现了骨折的情况,在及时治疗后,通常要休息4~6周。在4~6周后,通过拍片检查,确定恢复良好后,通常可以拄拐下地活动。而骨痂通常在骨折后2周左右开始生长,到骨折线基本消失,骨痂愈合,大概要4-6个星期,而基本能正常活动,大概要3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在行走时,建议将患肢抬高或者只能使用足跟行走,不能够使脚趾吃力或者着地,否则可能容易导致骨折断端的移位或者骨折的疼痛。
一般情况下,当病人的脚踝骨骨折后,大约3个月后可以正常走路。
脚踝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疾病,内、外踝甚至三踝以上的未发生错位的病人可以采取外固定的方法。对于合并有关节置换的青年病人,应行外科手术。不管是保守疗法,还是外科手术,在伤后6-8个星期之内,病人都要靠拐杖走路,因为患肢不能承受沉重的重量。大约3个月后可以正常走路,进行局部的负重步行,部分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步行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