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变聪明有依据吗

会员73165172 已回复
小孩发烧变聪明有依据吗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小孩发烧变聪明毫无科学依据,完全不可靠。
小孩发烧与变聪明没有任何的关联性,恰恰相反,发烧的时候孩子消耗比较大,还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影响小孩的智力,所以如果小孩发烧应该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小孩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家长平时多观察小孩的体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的诊治。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小孩发烧变聪明毫无科学依据,完全不可靠。
小孩发烧与变聪明没有任何的关联性,恰恰相反,发烧的时候孩子消耗比较大,还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影响小孩的智力,所以如果小孩发烧应该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小孩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家长平时多观察小孩的体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的诊治。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小孩发烧变聪明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发烧不及时规范治疗的话,反而会引起脑损伤,所以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会出现发烧的症状,是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就诊,检查一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只有检查明确后才好考虑治疗的问题,同时需要多喝水,清淡饮食,合理搭配。发烧,特别是低于38.5度的发烧,如果太严重,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影响非常大,长时间发烧容易导致小孩大脑皮层发炎,从而导致小孩子智商受到影响,所以应该及时治疗。防止小孩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平时多观察小孩的体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小孩发烧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降温。
小孩发烧了,如果没超过38.5℃,一般可以通过温水浴、贴退烧贴等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体温超过38.5℃,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孩子喝布洛芬颗粒之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生活中,要让小孩多喝水,帮助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在饮食上尽量以清淡为主,注意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合理安排小孩的作息时间。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发烧打针不能绝对说好或者不好。如果小孩发烧是手足口病引起的,通常可以打针,如使用干扰素肌注,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好处,如果小孩口服了退热药后体温仍降不到正常的体温,这种情况下通常才会用赖氨匹林肌注,其他情况通常不建议打针。建议家长平时应注意给小孩保暖,避免身体受凉,并外出时做好保护措施,以免出现发烧的情况。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小孩发烧脸红是由于身体温度高,引起皮肤表面发红。小孩子发烧脸红也有可能是因为脸部的角质层过薄所引起的,有的孩子天生的面部角质层很薄,平时都很容易看到面部的毛细血管,这一类人群在遇热之后,脸部的毛细血管会快速的扩张,毛孔较小,不容易散热,这种时候就会导致出现脸红的情况。可以给宝宝多喝一些温热水,这样促进身体热量的蒸发,同时要注意室温不要过高,也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物,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皮肤表面的温度散不出去而增加体温。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之间,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一般情况下,小孩发烧的温度如果超过42度是非常危险的,这个时候已经属于超高热的情况,如果体温大于42度,体内的蛋白质或者各种酶都会发生变性的情况,会造成脑损伤以及机体其组织的损伤,是非常危险的。此外,平时的时候如果体温大于38。5度或者39度,也是比较危险的,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5岁以下的孩子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善,受到体温升高的影响,往往容易发生高热惊厥的现象,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和脑功能的损伤。建议体温达到39度以上,要使用速效的退热药。如果体温在38度左右,可以用退热贴。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