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不是化脓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积液和听力减退。有许多宝宝的分泌性中耳炎一般在3个月之内就会消失。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大部分儿童都有自限性,可以随叫随到,特别是婴幼儿,因为用药比较麻烦,所以需要谨慎地服用许多药物,所以观察和等待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喂奶方式,不要让奶水从鼻咽部平、宽、直的咽鼓管流入鼓室。
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伴有分泌性中耳炎,且与儿童的咽鼓管内分泌物、炎症引起的管腔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有关。另外,也有可能是由于母乳喂养方式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婴儿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是不会出现耳部急性细菌感染的情况,这类疾病多发于6个月到4岁的婴儿。
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就诊,查明病因后遵医嘱对症治疗,从而改善病情。
一般情况下,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听力90是比较严重的,具体分析如下:
不管是成人还是婴幼儿,都会因为中耳鼓室内的液体而引起传导性耳聋,其听力损伤不会在60分贝以上。如果孩子的听力筛查值为90分贝,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者是混合性耳聋。90分贝的听力丧失属于严重的失聪,不能治愈。要及时到省一级大医院的听力中心做进一步的检查,如果确诊为先天性的,建议尽早进行听力介入和电子耳蜗移植。
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治疗: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积液需要做好日常护理,需要做好局部的卫生清洁,防止病菌滋生,同时要注意可适当多喝热水,饮食宜保持清淡。
2.药物治疗: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儿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妥布霉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导致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耳鸣的原因主要是儿童咽鼓管较短,耳宽距离水平位,平卧位喂奶或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咽鼓管部位感染,进而扩散至中耳,咽鼓管阻塞导致耳鸣,咽鼓管和中耳炎分泌的黏液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原有空气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导致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耳室内有漏出液,漏出液是分泌的。要注意漏液增多可能是浆液性病程长,导致血细胞增生分泌黏蛋白会形成焦耳,负压不能解除会导致中耳黏膜发生病理改变,因负压引起耳鸣的症状,病情恢复期泄体退化,分泌物减少,耳鸣会得到缓解。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痊愈。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由细菌分泌的有害物质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的急性耳炎。儿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群体,因为儿童的身体还没有完全的发展,抵抗力也很弱。目前可以通过药物和外科手段来解决。一般在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避免让宝宝食用辛辣刺激性的、硬性的食品,同时要多给宝宝多补充一些容易吸收和有营养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