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会员70834147 已回复
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肌钙蛋白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检测方法,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中有99%的特异度。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肌钙蛋白升高都是由心源性造成的,与心脏病有关,需要特别注意。欧洲心脏学会在2017年公布的第4版本的心肌梗塞的定义中提到,肌钙蛋白是确诊AMI的必备要素。原来是肌钙蛋白增高99%,这是AMI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它辅助指标包括:缺血性胸痛,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肌钙蛋白除了能确诊心肌梗塞外,还能作为心肌损伤和心肌炎的诊断指标。因此,肌钙蛋白在心脏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肌钙蛋白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检测方法,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中有99%的特异度。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肌钙蛋白升高都是由心源性造成的,与心脏病有关,需要特别注意。欧洲心脏学会在2017年公布的第4版本的心肌梗塞的定义中提到,肌钙蛋白是确诊AMI的必备要素。原来是肌钙蛋白增高99%,这是AMI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它辅助指标包括:缺血性胸痛,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肌钙蛋白除了能确诊心肌梗塞外,还能作为心肌损伤和心肌炎的诊断指标。因此,肌钙蛋白在心脏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肌钙蛋白是心肌特异性最高的心肌酶,其数值升高代表心肌细胞损伤或者是坏死。临床上常见的导致肌钙蛋白升高的疾病包括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力衰竭,电复律,胸外按压,胸部外伤,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结缔组织病,重症胰腺炎等。肌钙蛋白在发病后3-4小时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在血中可持续7-10天。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压、双侧上肢血压差别显著的判断。
1、高血压:高血压的情况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情绪激动或者是紧张、运动等情况,建议在心情平和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法,至少要测3次不同时间的血压情况,但3吃检测的收缩压值达到140mmHg或者舒张压达到90mmHg,可以认为有高血压的情况。高血压大多数是原发性的,小于5%的比例是可以继发与其他的疾病,这种情况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2、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的时候称为低血压。多见于严重的病症情况下,比如休克、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压塞等,但是也可以有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一般没有症状。
3、双侧上肢血压差别显著:当检测双侧上肢血压差别达到5-10mmHg超过,属于异常,多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者先天性动脉畸形等。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坏死的一种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有着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肌钙蛋白的升高提示有心肌损伤,可以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有肺梗死、心衰以及其他一些导致心肌损伤的疾病,包括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葡萄糖含量决定的,葡萄糖的产生与葡萄糖的含量呈正相关,而葡萄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则与其生命的长短相符。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最近2-3个月的血糖的平均值。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表明,在最近2-3个月内,糖尿病的治疗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患者的血糖也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很好地监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控制,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则需要1-2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孕期的血糖和一型的一型糖尿病需要进行一个月的检查,这样可以适当的调节药物的用量。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如果接种了卡介苗的人,会出现结核菌素的症状,这会对患者的诊断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是在注射了卡介苗之后,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在4-5年内会逐渐消退。如果没有被结核分支杆菌感染,那么在最初的四至八个星期之内,并没有出现致死性的淋巴球。如果是急性的肺结核病人,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肺结核分子杆菌素皮肤测试会出现一个伪阴性,而肺结核分子杆菌的结核菌素样皮肤测试显示出假阴性,增加6mm以上,就说明有新的感染。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