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角化病症状是以掌跖部散发角化性丘疹为特征。皮损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黄色,坚硬角质丘疹,散在分布或群集成片状及线状。少数可累及手足背及肘膝部。角质丘疹脱落后,可呈现火山口样小凹陷。不伴手足多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婴儿期开始发病,轻者仅有掌跖皮肤粗糙,严重时掌跖部出现弥漫性、边缘清楚的角化增厚性斑块,表面光滑,黄色,酷似胼胝,或呈疣状增厚,足弓一般不受累,易发生皲裂,引起疼痛。局部一般无炎症,角化过度损害可延伸至掌指(趾)侧缘或手足背,但一般不累及膝、肘。可伴有多汗、甲板增厚、浑浊等角化损害,持续终生而不会自行消退。
症状跟水疱鳞屑型症状差不多,但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足部皮肤就出现了角化现象,角化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当足部皮肤出现角化的时候,其皮肤纹理也会变得更宽更深,而且显得特别的粗糙,很少有汗液排出,足部角化的地方主要呈现出角质增厚、干燥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脚跟、脚跖和脚缘部位,并慢慢向脚背扩张。
本病常见于30岁以上,皮损开始为一个或多数扁平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或褐色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天鹅绒样到轻度疣状,以后缓慢增大,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黑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直径不超过3cm,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故称脂溢性角化病。不少损害表面可见角栓,皮损可发生于除黏膜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但以颜面和躯干中部最多见。
点状角化型:摸到粗糙的角化点而不易看到。鸡眼状角化型:多对称分布于双侧掌跖,为鸡眼样角化突起,中央略凹陷,并常融合成片。疣状角化型:多发而对称分布,可融合成片。除了角化性皮损外,躯干、四肢等处还可见到色素异常改变,常为色素沉着(弥漫性褐色斑),杂有色素脱失(白斑),称为砷黑变病。
表现为局部皮肤角化病、皮肤干燥、鳞片、皮肤龟裂,通常无主观不适,有些时候瘙痒或疼痛,冬天季节常加重,其发病率大多与遗传有关,部分病因尚不清楚,病程多为慢性,治疗困难,绝大部分只能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