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成活率是多少

会员9116360 已回复
早产儿成活率是多少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凤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
早产儿成活率需要根据孕周进行判断。
早产儿的定义为孕周大于等于28孕周小于37孕周。正常情况下,早产儿的成活率与孕周呈正比,孕周越小,早产儿的成活率是越低的。如果孕妇孕周在28到31之间,早产儿的成活率是90%到95%之间。孕34周的早产儿,成活率和足月产是不存在太大的区别。此外,孕期需要多注意饮食规律,保持营养均衡,存在早产儿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有用0
相关问答

早产儿成活率需要根据孕周进行判断。
早产儿的定义为孕周大于等于28孕周小于37孕周。正常情况下,早产儿的成活率与孕周呈正比,孕周越小,早产儿的成活率是越低的。如果孕妇孕周在28到31之间,早产儿的成活率是90%到95%之间。孕34周的早产儿,成活率和足月产是不存在太大的区别。此外,孕期需要多注意饮食规律,保持营养均衡,存在早产儿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产科对早产的界定为孕周≥28孕周<37孕周,称为早产。此时分娩的孩子为早产儿。自然状态下7个月以后分娩的早产儿,才有成活的机会。孕周越小,早产儿的成活率是越低的,致残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越来越高。对于妊娠期间的长短,即孕周的多少与早产的关系是这样的,对于28-31孕周之间,早产儿的成活率是90%-95%之间。对于32-33周之间的早产儿,存活率是95%左右。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29周的早产儿最不理想的就是肺还没有长好。这种存活率是非常低的,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所以就导致生活能力较弱,调节自身体温、抵抗感染的能力很差,早产儿的死亡机会要比足月儿多几十倍。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孕34周之后的早产儿存活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现代医学基本能保证34周早产儿的存活率。只是34周早产儿都需要去新生儿科进行治疗,如果孩子情况比较好,可以先在母亲身边带着,但是多数情况,都需要进新生儿科去保温箱待几天。毕竟34周时间还有点短,37-40周才算足月,一般建议是孩子出来之后,先让新生儿科的大夫评估一下。如果新生儿科的大夫评估之后,觉得需要转新生儿科,建议转到新生儿科进行治疗,对孩子进行诊治,没有问题,一般待几天就能出来了。
建议听取专业医生嘱咐,不要把孩子捂得严严的,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8℃,室内相对湿度55%—65%之间。

王志新 主任医师 儿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及哮喘。 消化道相关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

33周的早产的成活率应该算是比较高的。一般把早产划分为34-36周,称之为晚期的早产,28周之前的,称为超早早产,28-34周之间或者是33周的,也是接近晚期早产的范畴,相对比超早早产,也就28周之前的,成活率会相对高很多。因为大部分的脏器,如肺、脑、消化系统、心脏都是相对成熟的状态。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31周的早产儿如果没有合并症,成活率可以到达95-99%以上。
31周属于晚孕期,但是没有到达足月妊娠,此时如果分娩称为早产儿,31周的孕周比较小,早产儿的体积比较小,各个器官发育得并不成熟,但是目前儿科救治水平较高,在省一级的医院,31周的早产儿如果没有合并症,成活率可以到达95-99%以上。但是如果合并有感染或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各种情况时,早产儿的存活率可能会降低到80~90%左右。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