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用护肚围的危害

会员8750086 已回复
最近跟其他宝妈出去聊天,说宝宝用护肚围不好,想问一下宝宝用护肚围的危害?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
宝宝用护肚围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解释:1,对于出生不久的宝宝,脐痂没有脱落,用护肚围容易造成脐部的湿热,导致感染,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的可能;2,宝宝平日用肚围,腹部习惯于保暖状态,一旦去掉,腹部容易受凉,造成腹泻、腹胀等;3,宝宝皮肤娇嫩,容易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导致接触性皮炎可能;4,宝宝正处于快速的体格发育期,肚围过紧会影响宝宝的体格发育。所以不提倡宝宝使用护肚围。
有用0
相关问答

由于宝宝的皮肤比较嫩,护肚围选择不当,容易造成皮肤过敏,宝宝也会觉得不舒服,也会影响宝宝的活动。
宝宝使用护肚围的危害是很大的,首先在面料选择上,选择不当,容易造成过敏,影响宝宝的心情,从而影响进食与成长。在给宝宝使用护肚围的时候,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松紧不舒服,也会影响到宝宝的骨骼发育。宝宝的肚脐要保持干燥,不要让宝宝处在潮湿的环境,从而引发感染。要对宝宝的肚脐部进行保暖,所以在宝宝使用护肚围的时候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选择纯棉的亲肤面料,吸水性好,透气性好,不会刺激到宝宝娇嫩的肌肤,另外在给宝宝使用护肚围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嘞得太紧,让宝宝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王志新 主任医师 儿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及哮喘。 消化道相关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

宝宝用护肚围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解释:1,对于出生不久的宝宝,脐痂没有脱落,用护肚围容易造成脐部的湿热,导致感染,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的可能;2,宝宝平日用肚围,腹部习惯于保暖状态,一旦去掉,腹部容易受凉,造成腹泻、腹胀等;3,宝宝皮肤娇嫩,容易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导致接触性皮炎可能;4,宝宝正处于快速的体格发育期,肚围过紧会影响宝宝的体格发育。所以不提倡宝宝使用护肚围。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一般情况下,宝宝用嘴巴呼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护理来改善,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孩子有口鼻呼吸的现象,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确定病因后再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不要习惯于服用消炎药、清热解毒药、凉茶等。儿童口呼吸的主要症状是由于呼吸道堵塞,特别是鼻腔堵塞、腺样体肥大、变态反应性鼻炎、扁桃体肥大等。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用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枕头好,枕芯的填充物要选择天然无毒害、没有特殊气味、具有促进睡眠功效的比较好,如茶叶、决明子、菊花、荞麦皮等,枕头的填充物不宜过多,一般保持三厘米左右即可,避免枕头的高度过高,影响宝宝脊柱生理性弯曲的形成。对于头型睡偏的宝宝来说,最佳的选择是矫形枕,矫形枕能够帮助矫正头型。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宝宝用抗生素药可能会有二次感染、产生耐药性、过敏等危害。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合理的用药并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使用过量的药物,很容易造成婴幼儿的肠道微生态体系失衡,引起二次感染,即在原来的感染之后,又产生新的病菌,这些病菌通常不会引起耐药的。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果长期使用,药物过量,还会引起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有一些儿童对皮肤过敏,比如皮肤等。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新生儿主推玻璃奶瓶,其价格适中,耐热性好,容易清洗,安全性高,但是具有易碎的缺点。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奶瓶,但要买聚丙烯材质的,这种奶瓶安全耐用,而且清洗方便。还可以使用硅胶奶瓶,质地轻柔,使用也较为方便。挑选奶瓶时还要观察奶瓶的透明度和刻度,透明度高、刻度清晰的最佳,而硅胶和塑料材质奶瓶的还需要试用一下奶瓶的硬度,而且还需要闻一下气味,有刺激性味道的不可以使用。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