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状突骨折需要先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出现枢椎齿状突骨折,首先需要完善局部的CT及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的位置。对于局部骨折,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偏移,就可以采用保守疗法,在初期采用头骨牵引,再用颈胸支架进行固定和制动。如果是有明显的不稳定或者有明显的偏移,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复位和内固定。
此外,患者应该注意休息,保证饮食营养均衡,有助于改善症状。
一般来说,枢椎齿状突骨折吃以下相关的食物比较好。
枢椎齿状突骨折后,患者应当尽量吃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通常比较便于咀嚼和消化。此外,吃比较新鲜的蔬菜、水果、豆制品、鸡蛋等食物也比较好,帮助补充营养,建议以清蒸为主。如果长期卧床导致患者有便秘的情况,患者还可以吃香蕉、蜂蜜等食物,起到帮助排便的作用。
患者应当慎吃辣椒、芥末等比较辛辣的食物,容易对对呼吸道和消化道造成一定刺激。
枢椎齿状突骨折会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被迫双手托头等症状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颈部疼痛最多,在受伤后会有强烈的颈部疼痛,运动时会加剧,可以用双手托起缓解;病人经常会有颈部无法转动,特别是左右转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枢椎齿状突骨折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双手托着头部。此外,其它症状有局部头晕、恶心、呕吐、头痛等。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症状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头部和颈部的转动困难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经X片、CT、MRI确诊后,采用支架外固定,住院后再进行治疗,如果出现肢体麻痹的症状,则需要急诊手术。一般的轻微的骨折没有明显的错位,可以颈托或者说颈胸支具保守治疗,但是如果错位明显,必要时需要考虑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等治疗的。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目前的情况。以及目前的检查结果,最好可以手术。目前的情况,保守治疗,建议您间隔3到4周左右复查一下。多注意观察
有关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为高和低两类。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四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线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图1)。
图1 齿状突骨折Althoff分类 在临床上目前最为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Ⅱ、Ⅲ三型(图2)。 Ⅰ型骨折又称为齿尖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 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的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 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约占31%。 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能够藉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骨折的预后。但对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有作者提出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ⅡA型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Ⅱ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ⅡC型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至少一侧或两侧均位于副韧带的上方,相当于Althoff分类的A型骨折(图3)。 此外,齿状突骨折还有一特殊类型:骨骺分离。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齿状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故在7岁以前,齿状突骨折是以骨骺分离为特征的。
图2 齿状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类
图3 齿状突骨折Pederson-Kostuil分类 另有罕见的齿状突垂直骨折的报道,迄今,在英文文献上仅有2例个案报道:1例由Johuson等于1986年报道,另1例是由Bergenheim等于1991年报道,不能被归入以上的分类。 齿状突骨折显然涉及了多种不同的损伤机制。Althoff对尸体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分别对寰枢关节施加过屈、过伸及水平剪切等载荷,均未造成齿状突骨折,因此他认为前后水平方向的外力主要引起韧带结构的破坏,而不引起齿状突的骨折;在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的载荷从小到大依次为:水平剪切+轴向压缩,与矢状面呈45°的前或后侧方的打击,侧方打击,因此提出水平剪切+轴向压缩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机制,而侧方的打击是引起齿状突A型(ⅡC型)骨折的必需外力。Mouradian等在实验中也发现侧方载荷可引起齿状突骨折。Doherty等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认为侧方或斜侧方载荷导致Ⅱ型齿状突骨折,而过伸暴力导致Ⅲ型齿状突骨折。但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所描述的受伤机制与此不尽相同。Pederson报告1例77岁男性患者,额颞部承受了一个从前向后的暴力,导致一个ⅡC型齿状突骨折,骨折端向后移位达20mm。此患者的受伤机制可以假设为一个过伸暴力通过寰椎前弓传递到齿状突,造成骨折、移位,其中一个直接的暴力矢量是从前向后的矢量,通过头颅传递给寰椎前弓,再传递到齿状突,形成一个水平的剪切暴力(图4)。
图4 水平剪力迫使齿状突绕X轴旋转 齿状突骨折也可发生在屈曲型损伤,而产生向前移位,在这个类似铡刀的机制中,一个完整的横韧带足以传递足够的能量,引起齿状突骨折和向前移位(图5)。在多种暴力的联合作用中,扭转暴力的存在,将使齿状突易于发生骨折,其机制有以下三点:(1)在旋转时,翼状韧带已经被最大限度伸展;(2)在旋转时,韧带和肌肉均处于紧张状态,小关节突关节咬合紧密,其他平面的损伤被减到最小;(3)寰枢关节占颈部旋转活动的50%,受旋转暴力时,该部位所承受的载荷也最大。总之,齿状突骨折的机制复杂,屈曲、伸展、侧屈以及旋转暴力都涉及其中,在一个患者身上,分析骨折类型、骨折移位及头面部附属伤之间的关系,常可推断出其损伤机制。
图5 侧刀机制 横韧带传递能量造成齿状突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