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丘脑出血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
脑出血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发病6小时之内的称为超急性期,主要是控制血压,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血肿变化,有手术指征时及时手术治疗。6小时到2周为急性期,观察血肿情况,观察脑水肿情况,应用脱水剂,对症处理并发症。2周到6个月为恢复期,本期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6个月以后患者进入后遗症期,本期的治疗仍然是康复治疗,同时要针对病因,预防脑出血再发。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如果再细分,基底节出血可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部出血等。肺出血是基底节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中度出血时,会出现对侧偏瘫、偏瘫等症状;大量出血压迫脑组织,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和心脏损害,甚至死亡。如果出血量很小,患者可能只出现肢体症状。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原因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脑出血的诱因往往是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脑出血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出血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出血;也可以根据患者出血的量多少,定义为小量出血、中等量脑出血以及大量脑出血。临床上更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出血的病因进行分类,因为这种分类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的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淀粉样变性的出血,创伤性脑内血肿,脑肿瘤卒中所致的出血、全身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出血、以及术后和抗凝治疗等治疗相关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