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是由母婴ABO血型或RH血型不符引起的,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1、黄疸:是一种病理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会有,并且会持续很久,不易消失。2、核黄疸:由于血液中高胆红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急性胆黄素脑病,主要是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大脑瘫痪。患者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溶血性贫血所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常见的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症状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一般为血管内溶血,这种溶血发生在血管内,红细胞破坏的产物血红蛋白在血浆中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因此消耗结合珠蛋白而使其含量下降。表现为急性起病,可有寒战、高热、面色苍白、黄疸。
溶血性贫血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症状表现也有一定差异,急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突然,症状明显,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寒战、高热、神情淡漠、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酱油色尿等,相对而言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就比较轻了,病人可能很长时间表现为疲乏、无力,尿的颜色也有改变,可能伴有头昏、耳鸣、失眠、记忆减退等表现。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内在和外在的缺陷造成的,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膜的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酶的缺陷等,红细胞外在缺陷,是指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没有问题,只是因为一些外在因素,如感染、药物、疾病等,造成的红细胞破坏加速,以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下限,进而出现贫血表现。
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及时用药对症治疗,轻症通过口服药物就会逐渐恢复,严重的需要采取化学治疗的,放松心情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化学物质,还应该定期检查肝脏功能。饮食上需要清淡一些。
溶血性贫血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所谓的溶血性贫血就是红细胞代谢异常,迅速出现死亡,而骨髓的造血功能不能够满足,称为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需要及时选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是免疫疗法,也可以采取静脉输血进行治疗。慢性溶血起病较缓慢。除乏力、面色苍白、气促、头晕等一般性贫血常见的症状、体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大多见,胆结石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可发生阻塞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