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过多地破坏而发生的贫血。红细胞破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血循环中溶破,血管内溶血,又称细胞外溶血;正常衰老红细胞有10%~20%以此方法破坏,但也有某些疾病引起的,比如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治疗应因病因而异。正确的病因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有病因可寻。
原因有红细胞结构异常,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感染,化学中毒(如蛇毒),疾病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面积烧伤等)。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因治疗,如蚕豆病禁食蚕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溶血性贫血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所谓的溶血性贫血就是红细胞代谢异常,迅速出现死亡,而骨髓的造血功能不能够满足,称为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需要及时选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是免疫疗法,也可以采取静脉输血进行治疗。慢性溶血起病较缓慢。除乏力、面色苍白、气促、头晕等一般性贫血常见的症状、体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大多见,胆结石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可发生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贫血与自身免疫抗体和其他贫血有关,缺铁性贫血是由缺铁引起的贫血,而大细胞贫血可能是由维生素B12缺乏或叶酸引起的贫血。然而,溶血性贫血不是由缺乏某些东西引起的。可以去当地正规医院血液科看病,然后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和蔗糖水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看看是否可以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严重程度与血红蛋白、原发病有关。溶血性贫血按照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极重度四个等级,血红蛋白正常值是120g/L,轻度:血红蛋白在90-120g/L;中度:血红蛋白在60-90g/L;重度:血红蛋白在30-60g/L;极重度:血红蛋白低于30g/L;中度、重度、极重度患者必须马上处理,否则会危及患生命,轻型、中型患者可能会发展成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