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弥漫性肝损伤,又称肝弥漫、肝损伤。是指B超或者其他影像检查肝脏时,发现肝细胞呈弥漫性变性坏死。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甚至出现门静脉高压等种种病变。
一般来说,肝脏弥漫性损害有如下治疗手段:
第一,针对反复的胆道系统结石或者继发的梗阻和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通常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第二,针对抗结核治疗过程服用相关药物导致的肝功能下降,通过及时停用抗结核药物,服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护肝降酶药品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肝脏弥漫性损害。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足量摄入维生素和糖,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一般情况下,肝脏弥漫性改变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首先可能是继发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呈肝硬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肝组织的不规则的结节,或有假小叶产生造成的肝脏弥漫性改变。
2.其次恶性肿瘤,在具有侵犯性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肝脏弥漫性改变,一般CT检查能显示出牛眼征的变化。结直肠癌中是较为常见的肝癌细胞转移。
肝脏弥漫性改变不算太严重,通过积极治疗能够控制病情,放任不管会朝着肝硬化方向发展。明确原发病因,然后才能对症治疗,引起肝脏弥漫性改变的常见原因有脂肪肝、酒精肝、病毒性肝炎。
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脏相对均匀性的异常改变,是影像学中对于肝脏病变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是由于肝脏长期慢性炎症造成的肝损伤,是一种器质性改变。临床上肝弥漫病变主要是见于肝脏脂肪浸润或者肝纤维化。
肝脏弥漫性病变是指肝脏组织病变在影像学检查的一种表现。肝脏弥漫性病变在乙肝中较普遍,因病毒长期复制对肝脏进行破坏,肝脏在自我修复中形成条索状的增生纤维组织,可破坏肝脏正常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程度逐渐加重,可导致肝纤维化。不同于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癌等占位性病变,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都属于肝脏弥漫性病变,因为这些病变在整个肝脏的分布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