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是一种急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缓慢的瘫痪,严重者会造成呼吸肌肉麻痹而致死。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来控制中风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对症的支持治疗。
在孩子发病早期可以使用干扰素肌注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在肌肉痉挛、疼痛时可以局部或口服镇静药,静点高渗葡萄糖和维生素C可以减轻神经组织的水肿,静点丙种球蛋白可以缓解症状。
问题分析: 小儿麻痹症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始终都要采用各种积极措施,保护神经细胞少受损害,减轻肌萎缩,防止畸形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满足生活、学习、工作活动的需。
意见建议:小儿麻痹症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物理疗法:如超短波、药物离子导入、日光浴、红外线、热敷、电兴奋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穴位注射、埋线、高压氧等。 2、药物治疗:如加兰他敏、维生素B1、维生素B2、弥可保、ATP及扩张血针药物,中药有三才汤、补阳还五汤等。 3、医疗体育训练:根据病人麻痹部位、程度进行专门的医疗体操、被动运动(肌力0-1级者)、助力运动(肌力2-3级者)、主动运动(肌力在3级以上者),还可采用抗阻运动。 4、手术治疗:适应证,年龄一般应在5岁以上,能配合医生检查及进行功能训练;病程一般应在病后2年以上,但个别病人(软组织手术者)可以提早。禁忌证,肌力平衡的瘫痪而无畸形者;肌肉轻度瘫痪,肌力在4级以上或肢体轻度畸形不影响功能或短缩在2cm以内者;肌肉广泛瘫痪伴有多处严重畸形,连枷腿。手术方法如肌肉转位、肌腱延长或松解、关节融合、骨盆截骨、骨干延长、骨骺延长、脊柱矫形等。
病情分析: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意见建议:病症治疗 处理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意见建议:建议可以到专业的机构或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问题分析:小儿麻痹症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侵入神经系统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者可以发生瘫痪,因而俗称为小儿麻痹症。
意见建议: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的病程有关,前驱期时多有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发热为主;前驱期结束后就会出现瘫痪前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瘫痪期主要出现各种类型的瘫痪,可伴有呼吸困难,等恢复期时瘫痪开始逐渐恢复,继而会留下肌肉萎缩、神经功能不全、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病情分析:处理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人,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
②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
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瘫痪停止发展后应进行积极的功能恢复治疗,如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 1、针灸治疗2、推拿疗法3、功能锻炼4、理疗5、其他
意见建议:建议到正规医院作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