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碱性磷酸酶高393是什么意思

会员787432 已回复
儿童碱性磷酸酶高393是什么意思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儿童碱性磷酸酶393U/L属生理性增高,与骨骼生长发育快有关。碱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道,肾脏和胎盘等人体各脏器器官中,其中以肝脏最多,其次是肾脏、骨骼,当器官受损伤时,碱性磷酸酶从细胞释放出进入血液,可使血液中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正常参考值是50-135U/L,碱性磷酸酶病理性升高常见于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骨骼疾病(骨折愈合期、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肿瘤),其他还可见于肾病、甲亢、白血病等。儿童碱性磷酸酶升高393U/L主要是因为成长期骨骼生理发育,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机体维生素D、钙供应不足引起的,所以可以结合血清维生素D及血清钙、磷水平进行判断。
有用0
相关问答

儿童碱性磷酸酶393U/L通常属于生理性增高,与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快有一定联系。
儿童的碱性磷酸酶通常分布于骨骼、肠道、肾脏等器官中,当碱性磷酸酶从细胞释放,然后进入血液,通常能够让血液中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升高,一般情况下,正常值为50-135U/L,而儿童碱性磷酸酶393U/L不属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骼生长发育快有关家长应带儿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判断儿童患有何种疾病。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儿童血清碱性磷酸酶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理因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碱性磷酸酶是骨代谢的标准。在骨骼生长的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会比较高,然后血清碱性磷酸酶会升高;
2.病理因素:如缺钙时,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会升高,同时会表现出低出血钙、高血磷的现象。还有一些情况是肝细胞功能受损或肝细胞坏死,也可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另外,如果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也要注意恶性肿瘤的可能。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骨碱性磷酸酶由成骨细胞合成,是骨钙化带形成的主要活性物质,临床上一般用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间接反应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
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指标,它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者功能,最近这几年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骨代谢异常可以产生很多疾病,比如佝偻病或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如果是小儿查验骨碱性磷酸酶,主要是预防和检查佝偻病。
建议:如果数值在250u/L左右,可以预防性口服钙片或者钙制剂来治疗和预防佝偻病。

郭常安 主任医师 外科 上海中山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关节置换,微创、无痛技术,股骨头坏死,退变性骨关节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

骨型碱性磷酸酶,是碱性磷酸酶的一种,主要反应是骨骼的一些疾病以及生理性的变化。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主要是用来显示成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应用于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检查是否有钙吸收不足的一个标志。骨碱性磷酸酶的参考值是小于或等于200单位/L。如果检查是在250个单位以下,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如果是在300个单位以下,证明已经严重的缺钙,就需要治疗,建议及时的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建议如果是由于恶性肿瘤导致了骨头的破坏,也会导致这种碱性磷酸酶的病理性增高。

范慧 副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肥胖、甲状腺及肾上腺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心血管并发症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碱性磷酸酶偏低,一般常见的病因主要考虑是由于自身内分泌代谢或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营养状态水平不均衡,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应在一个月或者三个月以后,抽血再次复查一下肝功能,如果复查正常,患者只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不用特殊处理。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宫颈癌前病变(CIN)的诊断和处理、LEEP手术、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

儿童肌酐低说明儿童处于一种营养不良或消瘦等情况。如果儿童贫血或者营养不良,若儿童日常的饮食不当,挑食等,饮食中肉类太少,可使肌酐含量低。此外,如果儿童本身比较消瘦,肌肉含量较少,也会出现肌酐含量低的情况,若儿童只是轻微的肌酐含量低,检查无明显基础疾病,那么通过饮食调整即可。如多吃一些瘦肉、鸡蛋、豆奶等优质蛋白食物。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