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3-5岁的学龄前小儿是一种常见的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会导致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夜间睡觉时打鼾、有张嘴呼吸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要及时使用足够的、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分泌性的中耳炎,通常需要进行鼓管植入手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者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要考虑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导致的。
鼻咽部有腺样体,从7岁开始生长到最大,到10岁开始萎缩。由于反复的炎症刺激,导致咽鼓管咽口的阻塞,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还会导致反复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是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除了鼻塞、夜间睡觉时张口呼吸、打鼾等鼻部症状外,还会有耳听力下降、耳鸣、耳部疼痛等。大多数病人有耳鸣、耳闷胀等症状,个别病人伴有头晕,部分病人有自我恢复的趋势。
小儿的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但是不是绝对性的。
腺样体肥大是小儿PD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腺样体在鼻子最里面,靠近耳朵的开口处,堵塞后很可能会导致中耳内的负压,使其血管扩张,使其渗出,进而导致孩子的听力降低。对于大多数病人,可以选择口服药物、鼻喷剂等药物进行保守疗法。
一般经过正规的保守疗法,病情会逐渐缓解,并且逐渐得到抑制,不一定非要做外科手术。
腺样体肥大可能会引发中耳炎,建议及时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腺样体肥大就是其中一个原因。首先,由于鼻腔内的腺样体肥大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中耳积液、中耳负压等,导致患者耳塞、耳鸣、耳闷等。另外,由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鼻腔、鼻窦的炎症性病变,导致急性中耳炎,导致耳道流脓和耳鸣。
一般情况下,腺样体肥大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大多在12岁以后逐渐萎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通常来讲,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基本为儿童。由于儿童鼻咽腔狭小,位于鼻咽顶后壁的腺样体肥大,容易占据鼻咽腔,堵塞双侧后鼻孔,造成鼻塞、打鼾等症状,压迫双侧咽鼓管咽口,造成咽鼓管堵塞,导致鼓室内负压或积液形成。如果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并伴有上述症状,应尽早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于腺样体肥大,症状不明显,病史较短的患者,可用海水喷雾器喷鼻,口服孟鲁司特钠,急性腺样体发炎时口服抗生素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行腺样体切除术。需注意的是,所有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