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定是干眼症

会员383353 已回复
怎么确定是干眼症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帅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五官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巨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复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
干眼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检查来进行。
典型的症状包括眼睛干涩、眼睛疼痛、畏光和眼睛长期不适。眼睛干涩是最主要的表现,即使打哈欠也没有眼泪分泌,或者眨眼后眼部没有湿润感。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也可以引起眼睛干涩。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应考虑是否患有干眼症。
眼睛疼痛方面,干眼症会导致眼内的酸痛感和眼睛干燥刺痛。患者也会出现畏光,在光线照射时眼睛会感到刺痛。此外,像沙粒进入眼内引起的刺激感等眼睛长期不适也属于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主要为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正常人泪膜破裂时间应在10秒以上,如果泪膜破裂迅速,说明泪膜不稳定,应考虑为干眼症。
有用0
相关问答

宝宝肝炎的症状主要有喜欢眨眼睛,揉眼睛,眼红等,治疗上首先病因治疗,然后局部用人工泪液眼药水补充。如果宝宝身体出现异常,应该及时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自己不要盲目的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得干眼症主要是与长期使用电脑或者电子产品有关系,很多患干眼症的儿童多数是不注意用眼健康,比如儿童“蜗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上网无节制,都会使得用眼过度,使得眼睛疲劳而诱发干眼症。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儿童干眼症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困倦、眼部瘙痒且有异物感,严重的病人会出现眼睛有灼热感、眼皮紧绷沉重、分泌物粘稠、畏光甚至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儿童干眼症要注意保健,避免儿童长时间操作电子产品注意中间休息,一般连续看电子产品1小时就要休息不到十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者是做保健操。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引发干眼症概率也并非不存在,但概率不大。
通常引发干眼症主要是因为患者用眼疲劳所致,或由于长期用眼不良习惯引起,因此一旦患了干眼症就必须积极、彻底、有效地治疗,坚持科学健康用眼。
如果是乙肝引发的干眼症,通常需要联合治疗,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还需要配合进行眼部治疗,防止干眼症加重,导致眼部严重病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干眼症危害视力,且不可逆。干眼症症状轻时影响工作与生活,用眼严重者可引起眼疾,尤其是角膜组织干燥,溶解,甚至失明,危害视功能。
会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导致视下降。如果不加以注意,使眼睛经常处于干燥状态下,将会引起角膜上皮细胞的脱落,发生器质性病变,使视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干眼症的危害还是很大的,要引起重视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引起溃疡、视下降现象,甚至严重者会有可能失明,影响工作和学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的症状。比如会出现身体乏力以及全身酸痛的症状。所以,对于这样的病症一定要消除病因治疗,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环境也不要过于干燥。
建议:应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不要自己盲目乱用药,严重者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王帅 副主任医师 五官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巨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复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复杂眼外伤,玻璃积血的手术诊疗,以及外伤性晶体脱位,外伤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诊疗

小儿干眼症一类是因为各种因素引起的泪腺病变,造成的眼泪过多。
另一类是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或是长时间的用眼,导致孩子出现干眼症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经常接触电脑和电子设备。小儿干燥的早期表现是因为角膜前部的泪水膜质量和数量不够而导致结膜和角膜上皮无法保持其正常的机能。另外,由于缺乏维生素A、慢性结膜炎、化学烫伤等,导致粘液细胞的分泌不足,也可导致该病。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