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2型糖尿病人,34岁,女去年发现的,去年是14......

会员15338605 34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是一名2型糖尿病人,34岁,女去年发现的,去年是14.12,现在将到6,多,血糖老是忽高忽低的,我也将近3个月没月经,和病有关系吗,喝的药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和格吡嗪控释片。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陈保国 医师 邢台崔石磊口腔诊所 内科
擅长:内科肿瘤
已帮助用户: 211545
问题分析:首先能够饮食控制血糖,就不用药物,能用药物治疗就不使用胰岛素,
意见建议:具体用那种药物,需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用. 祝你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2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如下:
1、情感关怀。当人们受到疾病的折磨时,患者通常会有消极或极端的情绪。患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好的情绪,这样病情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生活管理,主要包括饮食生活。在饮食习惯上,主要是控制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总热量。要严格遵守需要禁忌的食物和能吃得更多的食物。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按时睡觉和起床。规律的生活是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基础,对控制糖尿病也很重要。
避免感染。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会更高,这为很多细菌和真菌创造了更好的繁殖条件。因此,患者必须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很多并发症都是感染引起的,其危险不言而喻。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二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二型糖尿病来说,胰岛功能可能比1型糖尿病保持得更好,因此可以早期使用口服药物。如果血糖随病情发展和病程逐渐升高,口服药物无效,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另外,对于胰岛素的应用,建议及时去医院体检。确诊后,专业医生会对胰岛素的种类和注射进行相应的指导。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生活方式干预等。
1.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药物多选用双胍类、格列奈类、磺脲类等,或联合中药津力达颗粒调理。此药物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中药,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调节升血糖激素与胰岛素的平衡,有利于改善血糖波动,促使血糖达标,控制并发症。长期遵医嘱用药,可较好地减轻高糖毒性,对缓解病情进展有较大的作用。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造成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上的首选降压药物,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
3.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以减轻代谢紊乱,减轻肾脏负担
通过综合治疗措施的调整,可以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延缓其进展。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其他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减肥减重、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肿的良恶性诊断,同时也擅长甲亢伴妊娠、甲减等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

出现瘙痒时可以用酒精消毒,建议患者不要多次用热水洗澡,而是用温水或少用温水洗澡。
沐浴后涂抹乳液,缓解皮肤干燥。当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时,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肢和下肢均可出现感觉异常,晚期感觉消失,并伴有肌肉萎缩。此时除了控制血糖外,还要加用保护神经末梢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同时还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病史相对较长。若发生于糖尿病病史后8-10年,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混合,也可与老年性皮肤瘙痒混合。老年皮肤瘙痒是由于衰老后皮脂腺逐渐萎缩,使皮肤表面的油性植物变少,皮肤容易干燥、脱屑、瘙痒。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即“三多一少”常常自觉口渴,饮水多而自觉不能缓解,容易感觉饥饿,食量明显增加,小便次数增多,且夜尿频繁或尿中有泡沫,伤口易发生感染,感染后不易恢复,皮肤干燥,瘙痒难忍等,如果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最好去检查一下血糖。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如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缺乏运动等。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