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硬肿症

会员1653503 13-18 已回复
什么是新生儿硬肿症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风华 河北省邢台人民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前列腺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
已帮助用户: 145563
新生儿硬肿症,是以体温低下、皮下脂肪变硬,以及生活能力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新生儿或未成熟儿,常并发感染或在感染、窒息、产伤之后发生。
有用0
关注
张可娜 护士 巩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 163698
指导意见: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早产、受寒、窒息、休克、感染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以皮肤与皮下脂肪硬变及水肿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有用0
关注
黄树菁 医师 威县七级中心卫生院 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细菌性阴道病,盆腔积液
已帮助用户: 131127
指导意见: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有用0
相关问答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出生的新生儿体温太低或者是身上有硬块儿。大部分见于早产的新生儿。新生儿硬肿症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生后不久或1周内的婴儿多见,多有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需要放到保温箱里的。需要注意保暖。另一方面,由于体内的热量主要消耗在抵御寒冷上,会妨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体重的增长。早产儿由于脂肪量少,产热贮备力差,有严重感染、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脂肪产热过程受抑,而更容易发生硬肿症。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刚出生3天孩子出现硬肿病,体温不稳定有时37度多,有时36度多,腿部和手臂有硬肿现象,新生儿硬肿病很少,除非体质特别差。通过2-3天复温,大部分都会好,看看是不是早产儿,有没有营养不良。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对轻中度硬肿(硬肿面积小于50%)体温大于30度产热尚好的小儿可用保温箱复温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对于无条件就医或者无保温箱可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热炕取暖法。但需注意防止烫伤无效者要尽量去大医院治疗。重度硬肿(硬肿面积大于50%)体温小于30度或病情严重的宜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复温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个别新生儿出现肺出血。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寒冷、早产、感染或窒息等原因引起。首先保证婴儿充分的热量,同时纠正酸中毒,控制感染,可以使用几种药物。主要是改善婴儿的微循环。婴儿的体温恢复正常,如果精神好,牛奶和生命体征稳定的话,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好起来。加强护理,让加强保养的婴儿多吃少量,喂奶,保证充足的热量,慢慢恢复正常。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是体温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易于变硬,周围循环阻力增大而血流不畅,导致局部血流量减少,外周循环不佳,导致宝宝硬肿症,护理宝宝时,要尤其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新生儿硬肿症先发生于小腿、大腿外侧,渐波及下肢、臀部、腹部、面颊、上肢,严重者波及全身,触及似橡皮样,伴水肿者按之凹陷。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