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眼睛充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谢谢

会员24805599 49 已回复
请问眼睛充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谢谢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曾庆煜 医师 河间市果子洼镇医院 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霉菌性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
已帮助用户: 163348
问题分析:引起眼睛充血的原因有很多,不排除你的眼睛感染炎症,自己不要擅自使用眼药水,最好到医院详细检查后按医生医嘱用药,
意见建议:期间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去揉,以免再次感染
有用0
关注
马新正 医师 河间市瀛洲镇一街马新正卫生室 妇产科 一级丙等
擅长:糖尿病、妇科
已帮助用户: 17659
问题分析:您好,引发眼睛充血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眼部感染,如角膜炎、睑缘炎等;过敏性反应也会引起眼角充血;风、沙、烟、尘的侵蚀,局部用药的过度刺激、休息不好、或情绪激动等原因。
意见建议:有高血压的人,爱吃刺激性食物的人,年纪大的人,有时会突然眼角充血,或是球结膜下出血,有的时候洗脸时擦眼睛重了,也会引发。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状况,又有高血压,就要注意结膜动脉硬化的可能,需要进行对应的治疗。
有用0
任明东 医生会员 威县县医院 妇产科
擅长:子宫肌瘤 痛经
已帮助用户: 80745
指导意见:你好;引起眼睛充血的原因有很多,不排除你的眼睛感染炎症,自己不要擅自使用眼药水,最好到医院详细检查后按医生医嘱用药,期间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去揉,以免再次感染。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人眼睛充血认为系糖尿病引起眼睛病变所致。
提示应重视生活中的照顾,及时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救治,糖尿病病人显示眼睛充血,后期可表现为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以糖尿病并发症为表现对象,应及时处理,不然就比较严重了。还可由结膜炎引起,病因复杂,但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是细菌、由病毒和其他感染引起的。在治疗上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延误诊治时间。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大部分的孕妇在顺产之后,眼睛会自动恢复正常,一般会在一星期内自动恢复,具体要看是不是充血或者是流血。
如果病情严重,可以每天坚持使用温毛巾湿热敷眼睛局部,促进血液吸收,每次10-15分钟。必要时可以到正规的公立医院做眼底检查,确定是否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可以使用抗感染的药物,比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宝宝眼睛充血,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结膜充血感染引起,还可因儿童频繁用手揉搓眼睛所致。
如果孩子在睡觉前发现眼内有红色液体流出,就应该到眼科就诊,看医生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等对症治疗。建议:可尽早带患儿到医院就诊,遵照医嘱,录入消炎药物进行处理,保持饮食清淡,容易消化,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睡眠,培养生活作息有规律。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糖尿病眼睛充血很可能是结膜炎症或角膜炎症引起的。
糖尿病患者血糖比较高,抵抗力比较低。一旦出现炎症或感染,会恢复得非常慢。所以,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取结膜囊分泌物做个检测,看看是什么感染。同时一定要借助裂隙灯看角膜,看有无角膜炎症或溃疡。如果有,一定要尽快治疗。角膜非常薄,中央的厚度只有500微米。一旦发生炎症或感染而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生角膜穿孔。平时一定要注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养成运动的习惯,严格糖尿病饮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需要首先明确存在原因,比如你有可能与结膜炎,角膜炎的情况有关。多是由于炎症感染的因素导致,比如细菌病毒真菌。需要首先明确具体的性质,并考虑选择敏感类型的药物。另外也有可能是一些更严重的疾病。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要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引起眼睛充血患者需要去医院检查通常要查眼底、肾功、尿常规等。
来判断高血压的程度是否对眼底造成损伤,治疗期间患者首先应积极降压治疗,能迅速降低血压的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地尔硫卓,拉伯罗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能自行决定用药,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明确身体状况。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