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的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但是不是绝对性的。
腺样体肥大是小儿PD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腺样体在鼻子最里面,靠近耳朵的开口处,堵塞后很可能会导致中耳内的负压,使其血管扩张,使其渗出,进而导致孩子的听力降低。对于大多数病人,可以选择口服药物、鼻喷剂等药物进行保守疗法。
一般经过正规的保守疗法,病情会逐渐缓解,并且逐渐得到抑制,不一定非要做外科手术。
导致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耳鸣的原因主要是儿童咽鼓管较短,耳宽距离水平位,平卧位喂奶或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咽鼓管部位感染,进而扩散至中耳,咽鼓管阻塞导致耳鸣,咽鼓管和中耳炎分泌的黏液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原有空气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导致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耳室内有漏出液,漏出液是分泌的。要注意漏液增多可能是浆液性病程长,导致血细胞增生分泌黏蛋白会形成焦耳,负压不能解除会导致中耳黏膜发生病理改变,因负压引起耳鸣的症状,病情恢复期泄体退化,分泌物减少,耳鸣会得到缓解。
腺样体肥大可能会引发中耳炎,建议及时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腺样体肥大就是其中一个原因。首先,由于鼻腔内的腺样体肥大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中耳积液、中耳负压等,导致患者耳塞、耳鸣、耳闷等。另外,由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鼻腔、鼻窦的炎症性病变,导致急性中耳炎,导致耳道流脓和耳鸣。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如是年幼的婴幼儿,无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情况下。在致病因素消除后,大多数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会自愈,鼓室积液会自动吸收消除。故婴儿期分泌性中耳炎,大多数不需要用药等特殊治疗。如因为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伴有严重鼻塞、睡眠时打鼾以及张口呼吸情况下,需要行腺样体切除手术治疗,并同时行鼓膜置管术。
一般情况下,3-5岁的学龄前小儿是一种常见的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会导致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夜间睡觉时打鼾、有张嘴呼吸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要及时使用足够的、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分泌性的中耳炎,通常需要进行鼓管植入手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者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要考虑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导致的。
一般情况下,在致病因素消除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能自愈,反之则不能,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儿童患有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会出现耳痛、耳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如果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外界因素所致的,在消除致病因素后,鼓室积液通常会被吸收,因此,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能自愈。但是,如果儿童存在腺样体肥大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此时,该病症则无法自愈。儿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切除腺样体,以改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