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心肌缺血、房颤、早膊,严重时有心绞痛曾经的

会员37572015 20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心律不齐、心肌缺血、房颤、早膊,严重时有心绞痛曾经的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2011年做过动脉造影,没有阻塞等情况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任若飞 医师 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612
问题分析:你所叙述的症状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出现,首先患者多大年龄,性别,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动脉狭窄,你还需要做其他检查。
意见建议:建议你去医院就诊,以明确基础病,就是这些症状是哪种心脏病引起的,比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肺心病等等,只有找到病因,才能给与有效的治疗。
有用0
胡天勇 主任医师 河南省胸科医院 内科 三级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
已帮助用户: 13014
病例分析:心律不齐、心肌缺血、房颤、早膊,严重时有心绞痛,与心脏有关。
意见建议:建议查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病情明确就知道如何治疗了。
有用0
关注
燕洪硕 洪硕诊所 其他
擅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 21137
问题分析:你好,心绞痛建议可以先去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没什么大事可以先用药物控制一下,另外睡前可以泡下脚,
意见建议:做下轻微的按摩,平日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这样的情况下,会有效得到治疗,祝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房颤属于心律失常,导致房颤的原因较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肌缺血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明显,0.6%~0.8%的患者出现房颤。
急性心肌梗塞房颤发病率可升至10%左右,病人一旦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某支或几支病变会引起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如心房缺血可以影响心房的传导功能,促发房颤的发生,也可以使心房肌折返趋于稳定,诱发维持房颤的产生,因此心肌缺血就是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老年病人头晕、胸闷、心绞痛、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诊断是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必须注意,因为心绞痛容易进一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他们应该去正规医院的心血管科看病,改进相关检查,最重要的是在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植入支架。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心律不齐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心肌缺血和心律不齐的病因,然后对症治疗。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导致的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需要对甲亢进行治疗,比如口服甲巯咪唑片治等。如果是由于心脏缺血引起的心律不齐,可以口服一些有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维生素B1、B6、维生素B12、谷维素片等。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由心脏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可以口服硝酸脂类、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也可以口服贝伐珠、贝伐珠等β受体阻断剂。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问题分析:48岁女性 频繁发作房颤,没有提供其他更多临床检查资料。
指导建议:首先要明确房颤的原因,查查甲状腺功能,测测血压,查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如果有明确的病因,病因治疗,如果房颤持续不到24小时,可以服用胺碘酮复律,如果病因不明确,考虑特发性房颤,如果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射频消融治疗。

王晓琴 主任医师 内科 淮北市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11909
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塞等常见疾病诊治。从医近二十七年,尤其是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心律不齐心绞痛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心律不齐心绞痛可能是心前区疼痛、乏力、头晕胸闷、气短、气促、心动过速等,患者一般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地高辛、普拉洛尔等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血压。第二种是甲状腺机能亢进,出现心悸、盗汗等表现,需要到医院进行甲状腺四项检查,口服甲巯米唑、丙基硫氧嘧啶。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扑与房颤没有哪个是严重问题,就是两个不一样的理由。
房颤和房扑都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房扑一般是房颤的前期状态,大多数的房扑如果不经过及时治疗,可能会转变为房颤。通常,房颤以持续性心律失常最多见,而也会随年纪而长大,其发病率亦随之上升,房颤心跳频率很高,且不规则。但是房扑和房颤都可以引起血栓栓塞脱落,从而导致脏器的栓塞。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