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您的健康疑问...你好,本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

匿名 24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输入您的健康疑问...你好,本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快速反应C蛋白分别上升0.9%、0.9%、22;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下降2.6%、0.1%、0.4、4.3,请问怎么办?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开始第一天去药店买了康必读口服液养阴清肺颗粒、罗红霉素分散片,但吃过之后体温瞬间上升,感觉不对,于是第二天去东方医院看病,吊水之后第二天恢复正常,另医生给开了头孢丙烯分散片、安乃近片吃,但吃过之后体温降下来不久就又上升回去,现在38.5都,最高39.8度。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怎么办?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业娟 个体医院 内科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 210631
指导意见:这样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才能确诊的.然后再考虑治疗.仅此症状不能确定的.如有以上症状,建议您到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瑞氏染色后,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无色或淡红色的细胞,具有大量稀疏的、浅红色或浅紫色的微小颗粒,胞核幼年时呈棒状或马蹄状,成熟时呈分叶状,三叶状的也较多。细菌感染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说明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那么就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一般情况下,宝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与年龄、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具体内容如下:
1.年龄因素:一般宝宝要到4-6岁之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才相对占主要部分,之前百分比都是相对偏低的,如果宝宝年龄小于4岁,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一般属于正常现象。
2.疾病因素:如果宝宝存在病毒感染性的疾病,可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并伴有淋巴细胞增高的现象。
3.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对血液系统有影响,也会引起中性细胞百分比偏低,如布洛芬、利巴韦林等。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指的是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以感染、损伤等,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的原因。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如下:
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高的话一般白细胞也高,常见为感染,一般感冒都会导致增高;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则可能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当然,这是基本判断方法,具体情况还需医生确定。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一般来说,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细胞核呈现分叶状或杆状,正常绝对值约为(2.0~7.0)×10/L。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并且白细胞的指数也偏高,可能是炎症,需要明确感染的部位,并抗感染治疗。
患者平时应该清淡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及过度劳累;应该适当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提高免疫力。

张露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幼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可能是身体受到感染引起的。
血细胞中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当淋巴细胞比例高的时候,中性粒细胞比例就比较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偏低可能是身体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引起的,提示患儿身体有炎症感染,因为人体在受到感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启动了自我调节机制,所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可能是身体受到感染引起的,应该带宝宝去医院就医,积极寻找病因。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